后记

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企业对如何掌握自身命运的思考还很浅薄,大家普遍习惯通过个别企业成功的特殊性来寻求自身的成功,但却很少思考企业经营成功的普遍法则!

曾经的“IT劳模”雷军进行的反思对笔者深有触动:“找对趋势,找到风口,比单纯的努力重要100倍!”雷军还认为:“所有成功的企业,其实都是机遇造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成功寄希望于运气好吗?看起来是,其实不然!所谓“机遇”,本质上是“趋势”,也就是雷军所说的“一头猪都能飞得起来”的“台风口”!但这只是一个结果,关键在于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能够碰上“台风口”的是你而不是他?其中隐含的就是企业对趋势的研判!

机遇,许多人的理解就是运气,而运气靠的都是天意,这不就成了“宿命论”了吗?如果真是这样,情况就简单了,大家都躺在家里等着运气来撞门吧?但机遇并非“宿命”,企业的命运也是可以设计出来的,关键看能不能找到那个隐藏的神奇密码!可以说,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并不是那些具体的经营生产活动,而是对“趋势”或“机遇”准确预判的能力!

这个核心能力从何而来?来源于对外部产业格局的深刻洞察!这个思维的核心逻辑是“以终为始”,你想知道一棵树木的命运怎样,就要先看这片森林的命运怎样!与之相对的思维是“以始为终”,也是大众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以始为终”是一种短线思维,看见的是眼前,是从现在看未来。

结果呢?

往往看不清未来,看来看去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走,看着风口飘来飘去,却总是抓不住,疲惫不堪,迷茫不已。而“以终为始”是一种长线思维,看见的是未来,是从未来看现在。因为能够看见未来,所以能够提前谋划、提前布局,看好了方向,然后从现在开始着手,踏踏实实奋战几年,正好能够赶上风口爆发。

“以始为终”所做的基本上都是战术层面的事,并无战略可言,无法为未来而布局,只能人云亦云,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但不知道这样做的逻辑是什么,其结果恰似东施效颦,淮南为桔而淮北为枳。“以终为始”体现的是一种战略观,战略并非虚无,并非无用,只是你不会用而已。战略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底层逻辑,如果不是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经营也就无法带来更多的核心价值,最多是做生意而已!要让企业产生更大价值,就必须进行战略谋划,必须“以终为始”,通过提前布局锁定胜局。

战略就是企业对未来的判断能力,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以终为始”需要企业从更高的格局来进行整体谋划,关键就在于把握产业发展格局,了解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呈现何种竞争格局,洞察未来的趋势走向,然后按照产业所处阶段的规律做事,这就让企业的行为脱离了个体层面,嫁接在整个产业之上谋求发展,这种营造“台风口”的力量绝非企业一己之力能比!

笔者始终坚信,对战略的深度思考和精准把握,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基本法则,无论怎样努力,企业也绝不能“以战术的勤奋来掩盖对战略的懒惰”!

通过产业的结构化思维,结合企业的业务领域选择,笔者提炼并构建出“市场边界战略”这一理论体系,意图使之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普遍法则,只要企业掌握了这一理论体系,便有提升获得行业领先地位的概率,让企业通过努力顺势而为地发展壮大。

非常感谢中国调味品协会秘书长白燕女士、华糖云商食业头条CEO梁剑先生、《销售与市场》社长张树军先生及龙品锡展览总经理王海宁先生的倾情作序,感谢你们的支持与鼓励!

本书得以成功出版,要感谢博瑞森的慧眼,同时感谢编辑马优女士提出的专业意见,使本书的核心观点能更顺畅地被读者理解!

最后,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通过掌握市场边界战略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提升企业的成功概率,打造更优秀的品牌和企业!

2021年10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