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唐山的开发商朋友给我发来一份大咨询公司(上市企业)给他们做的战略策划报告。
他说:“没看懂,不知道是什么报告。”
我看后说:“这是营销报告,你要的是营销报告吗?”
他说:“不是,我的项目还没有建设,还在论证中,希望他们给一个意见,之后对接设计院。”
我说:“如果是这样,你们需要的是前期战略定位策划报告,不是营销策划报告。这份报告不能对接设计院或设计师。”
“他们为什么给我营销策划报告?”我的朋友不解地问。
我说:“给你们做策划的公司是以代理项目为主的公司,他的目的是为了拿到代理项目,给你画一个大饼、一个美好的未来,美其名曰全程策划。在你要的前期战略策划上只是‘拍脑袋’地讲几句,就会形成你弄不清楚的报告。”
我的这位朋友拿到的报告就是典型的感性策划报告,也是一个模板式策划报告,是大学毕业生都能做的报告。
还有一个是典型的理性策划案例。
曾经有一家深圳国有企业要对新项目进行策划,因为这个项目(高端生态写字楼及商业裙楼)希望有国际客户,就找了一家外国的顾问公司做策划,也希望能够就此对接设计机构,合同价格80多万元。很快,这家国际著名的顾问公司拿来一米多厚的资料,咨询顾问来了十多个,大夏天的清一色的黑色西装、领带、皮鞋,清一色的苹果电脑,来了就把苹果电脑全部打开。后来,这家国有企业项目负责人说:“真弄不清楚他们来干什么,看着眼晕!那些资料说的不知所以然,大家只知道来了一些很特殊的人。经过几次研讨与汇报,项目负责人得出的结论是徒有虚名。他们的实际能力还不如我们的策划人员适合项目。”不得以中途变成如何利用他们的“国际品牌”打造项目品牌——即挂他们的牌子,但不用他们参与任何事情,不然就是服务方退回咨询费。最后,这家誉满全球的顾问公司只能接受。
虽然是国有企业,但是深圳的国有企业远比其他城市的国有企业早进入市场,即市场化运营程度非常高,也因此培养了一批市场化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适应中国的环境,即任何一个项目在理性与感性之间都要找到平衡点,过分理性就会“水土不服”,过分感性就变得随意。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其实就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缺一不可。
很多外国的咨询顾问机构“水土不服”,为什么还有市场?这要归咎于国有垄断性企业的存在。我接触过一些国外的著名咨询机构,以及一些大陆的大型顾问咨询机构,他们的主要客户是国有垄断性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是为了花完预算才找这些咨询顾问的,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没有市场问题需要解决,因为它们在市场上完全是垄断地位,根本不需要咨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