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员工能力改进依然是组织绩效提升的源泉

组织绩效来源于组织系统能力的“破坏性创新”,但是每个组织能力要素的改进最终要通过人来实现,从这个角度而言,员工能力改进依然是组织绩效提升的源泉。

绩效管理始终在追求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一点体现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沟通中,尤其是在绩效反馈阶段。绩效反馈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员工实现改进。绩效改进就是确认组织或员工工作绩效的不足和差距,查明产生的原因,制订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计划和策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竞争优势的过程。

在面谈反馈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确认和分析工作绩效差距,确认工作绩效差距的方法一般包括目标比较法、水平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目标比较法就是将员工的实际绩效结果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差距。水平比较法主要是通过绩效规律判断员工是否存在差距,比如与同期历史业绩进行比较等。横向比较法就是在成员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但是这个比较一定要严格按照某个既定标准进行比较,绝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综合比较,一旦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综合比较就会引发一系列管理难题。

如果确认员工的实际完成绩效存在差距,那么就要分析员工绩效差距产生的原因。员工绩效不佳可能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因素、个人体力条件以及心理条件等,有很多因素不是员工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的。绩效差距分析主要是寻找导致绩效不佳的员工能力弱项进行改进,心理因素进行调整。如图9-1所示。

 

图9-1 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

 

通常我们会从知识、技能、态度和外部障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判断员工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是判断是否存在有不可控制的外部障碍,员工对待工作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和自信心。

知识和技能的不足被称为发展问题,这是我们重点要帮助员工改进和提升的。态度和外部障碍的问题被称为管理的问题。

这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存在外部障碍,考核者应该首先在本人权限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排除它们,或尽可能减少其影响。如果存在态度问题,考核者必须在解决发展问题之前解决态度问题。态度问题不解决,一切预期变化都不可能发生。一定要注意不能用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来处理管理问题。

发展解决方法应以在职训练和自我启发为主,脱产培训为辅。考核者应该在与被考核者的讨论中,对解决方法达成共识,这样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保证组织的变革与创新能够被执行并最终带来组织绩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