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终局

所有终局都是有限时间段的终局。这里讲的终局,是传统+互联网的终局。中间商不会消失,那么互联网环境下终局形态的中间商是什么形态,这个终局判断很重要,尽管终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目前的经销商形态是特例,会向常例转化,同时要融入互联网元素。中国经销商的特殊之处在于规模不大,却集所有渠道职能于经销商单元。简单地说,就是小而全、效率低。效率低在过去可能不是问题,因为那时候增长空间比效率更重要。但当增量遇到瓶颈时,效率低就是问题了。

在正常情况下,对经销商来说,应该效率优先,专业分工和协同。分工产生效率,有分工才有协同。中国经销商承担的常态职能有四方面:推广、订单、仓配和资金。

凡是能够集成形成规模优势的,一定会成为专业化的第三方。那么,哪些一定是有规模优势的呢?主要是仓配。按终局思维,仓配一定会第三方化,逐步从经销商职能中剥离。当然,可能也有一些经销商成为专业物流商。但是,什么时候剥离,很难准确预测。早期的仓配没有达到规模,可能比传统效率更低,但不意味着它不代表未来。

订单系统有没有集成规模优势?这个问题的争议很大,这是涉及B2B平台是否成立的大是大非问题。传统的线下订单系统,订单是有集成优势的。一个人跑一个订单,一个SKU与一群SKU,订单成本当然不一样。然而,数字化订单,订单恰恰可能没有集成优势。如果说有集成优势,优势也是体现在交付环节(仓配)。即便是品牌商的数字化订单,只要与仓配有接口,集成优势可以体现在配送环节。

从这个角度讲,品牌商的渠道数字化也是成立的,尽管它不一定有规模优势。渠道数字化,主体既可以是品牌商,也可以是中间商,还可以是第三方平台。过去及现在,经销商承担着资金职能。随着渠道数字化,一定衍生数字信用,并形成供应链金融。因此,资金可能不再是经销商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