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营销已死

互联网从一个嘈杂的公共广场变成一个个“包间”,虽然有些“包间”里挤满了人,完全可以自成体系,但是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私密性。这种私密性拉近了“包间”里的人们的距离,降低了互动的难度,同时提升了人们对特定“包间”的信任感和依赖感。社交网络起的作用正在于此。

看起来没什么稀奇,人们总是会对自己认识的人——朋友、同学、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的“同好”更开放、更乐于分享,以及更愿意透露自己的偏好。如果你曾经在汽车修理店的等候区与其他顾客聊天,你就会理解这种分享比较自然,在“修理等候区”——这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同一款车的车主很容易相互沟通。他们也许会谈谈驾驶这款车的感受、容易出现故障的配件、是否耗油,以及应该改进的地方。当相同属性的人们聚在一起时,分享是一种普遍心理。但是,发生在“修理等候区”的谈话无法被记录,也无法被汇总和分析,这些零散的评论,可能包括很多有益的信息——无论是对其他车主还是对汽车厂商都是如此——就这样消失了。过去,在尝试过一次不舒服的按摩服务,或吃了一顿昂贵但难吃的“大餐”之后,我们最多是私下里向朋友抱怨,这些信息无法被记载,也无法被他人借鉴,消失于无形。现在,至少在“网络包间”中,这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的、琐碎的信息可以被记录、被汇总、被分析。然后,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2011年,获得中国“最有潜力的科技公司”、“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新公司”和“最佳新锐营销平台”桂冠的是一家成立5年的公司,仅在上海一个城市,它就拥有近200万会员,年收入即将破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资金、团队和技术,它都没有短板。它的扩张模式很清晰,继续向消费者聚集的地区延伸,占领“北上广”、占领更多的商圈、占领所有还靠人工派发小广告的路段。2011年,如果预测这家公司在2012年就迅速衰退,可能没有人相信。事实就是如此,3年后,该公司倒闭。这家公司就是维络城,曾经在“北上广”等城市繁华路段拥有超过2000台优惠券打印机,三轮融资获得数千万美金,崛起得迅速,衰退得更令人猝不及防。

在分析维络城败局的时候,很多文章都谈到移动终端对实体优惠券打印机的冲击。看起来的确如此,维络城起家是因为其创始人——张毅斌,看到地铁口人工派发的小广告经常被扔掉,由此萌发了现场打印优惠券的想法。但是当手机可以轻易地实现“在周边地点搜索”,并让用户下载电子优惠券后,维络城的实体优惠券就没优势了。

首先,便利性。优惠券打印机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才能实现随需打印,会产生成本,而手机是随时带在身边的。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到人潮汹涌的闹市区,还是别有洞天的幽静小巷,都可以随时获得电子优惠券。

其次,面积限制。实体打印机受灯箱面积的限制,一台优惠券打印机上只有12个灯箱,只能为12家商户提供优惠券打印服务,而手机上的电子优惠券没有面积限制,用户可以不断翻页,在繁华路段可以找到周边数百家提供优惠的商家。

最后,便捷性。维络城已经开发了二维码,但是要打印出实体优惠券还要经过刷卡、点灯箱和等待打印等过程,而电子优惠券只需一次点击就能实现下载,更方便。对比手机和实体优惠券打印机,实体打印机被消费者抛弃也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维络城的衰败仅仅是技术上的限制吗?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下,如果有优惠券下载设备可以不受地点限制,可以不设商户数量上限,也可以便捷地下载,而用户总是需要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这种“电子优惠券”能否风靡?

你的答案是什么?事实上,这种“电子优惠券”不仅出现了,还一度成为互联网投资的最热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引发了“千团大战”。是的,团购网站正是突破了维络城的种种技术限制的“电子优惠券”提供商。2011—2013年,出现了数千家发行“电子优惠券”的团购网站。在两年的时间里,近九成的团购网站又迅速成为“昨日黄花”。团购网站“过山车”一般的发展曲线和维络城并无二致,绝大多数团购网站辉煌的时间甚至还不如维络城长。

至此,我们应该重点思考,维络城和大多数团购网站败在何处,是技术方面,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多数分析文章不同,我认为,维络城在技术方面的弱点不是最致命的,如果你能观察一下在地铁口和闹市区发放小广告的人,如果你能和持续发了5年小广告的人聊聊天,你就会知道,依靠人流聚集随机发放广告的有效性一直在下降。无论你是用手工方式“天女散花”般地发小广告,还是开发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手机应用发放“电子优惠券”,随机的、盲目的发送优惠信息获得的回报都在持续下降。这不是偶然的。

如果把眼光放远一些,不仅是“传单广告(优惠券可以被归为这类)”,还有路牌广告、纸媒广告,甚至连一向竞争激烈的电视广告、电台广告都呈现出衰落的趋势。2013年,中国纸媒经历了大洗牌,多家知名媒体被关闭或重组,这一年也被称为“纸媒的死亡之年”。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的标准30秒电视广告的报价一直在下滑,与之相伴的是电视广告的投放增速也在下滑,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很快会看到电视广告“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2012年8月,营销专家Bill Lee在《哈佛商业评论》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营销已死》的博文,引发了传媒及广告从业者的争论。他认为,传统营销的四大手段——广告、公共关系、品牌建设和企业沟通全都失效了,因此,传统营销已死。在今天看来,Bill Lee并非危言耸听,传统营销手段的失效逐渐变成主流看法。早在肥皂剧时代就有广告业主抱怨:“我知道广告费用有一半被浪费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考虑到所有传统营销手段都是从广告主单向地推给受众,而这些未经选择的受众中必定只有少数人才认为广告信息与自己相关,因此,大部分营销费用,那些为了找到少数“买单者”而必须将信息单向地推广给大量群体的成本注定会被浪费掉。

好消息是现在随着消费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向主动选择信息,再加上可以分析大数据的超级计算能力,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地知道人们的需求从哪儿来,经过什么路径,以及如何传播和影响他人。越来越多的“社会媒体营销”想法设法地鼓励人们分享自己觉得有趣或被感动的内容。一旦找到了诀窍,低成本、大面积的传播不仅成为可能,还可以直接转化为购买行为。在YouTube上被收看了数百万次的视频——“看我们可以搅碎什么”,其实是一个用奇趣短视频包装起来的搅拌机广告,通过持续地推出搅拌高尔夫球、人造钻石、电子产品、美式足球、玩具车、弹球等想象不到的东西,Blendtec搅拌机销量提升了500%,效果远远超过电视广告,而成本仅是制作一个电视广告的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