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生法

1.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虚无形,其裻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倍。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黄帝四经·经法·道法第一》)

释义:

天道天理产生了各种法度,法度就像绳墨辨明曲直一样,能辨明事物的成败得失。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项法度就不可随意违犯,法度一旦确立便不可随意废弛。所以,如果能够以法度作为标准,就可以认识万物之理而不迷惑。大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臭,玄远深邃,万物赖之以生。可是人的本性决定着一降生便有患害,这是因为人存在着欲望,欲望永无止境,不知满足。人生下来就会妄动,妄动必有患害。表现在不能相识而动,有时逆时而动。妄动必然随意举事,随意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在言而无信,出大言不知尊敬别人,或者自己欺骗自己,言行不一,或言过其实,或力所不及却声称力量绰绰有余。万物万事都生于冥冥大道,其死生成败是由道得失决定。祸福同出一门,一般人却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想认清事理,就要心境虚灵。心境虚灵,就能明察秋毫,形与名了了分明。形和名一旦确立,那么是非也就随之确定了。所以,了悟大道的人认知天下万事万物,无所执着,功成不居,相时而动,公正无私。因此,国家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无为而治。形和名都已经确立,种种官职名号已建置,那么万事万物就能各当其位,各得其宜。

2.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非以钩策为过于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于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慎子·君人篇》)

释义:

君主治理国家,如果舍弃法制而实行人治,那么诛杀、奖赏、任用、罢免都会由君主个人的喜怒爱好来决定。这样,受到的奖赏即使恰当,而受到奖赏的人的欲望没有穷尽;受到惩罚即使得当,但受惩罚的人都期望尽量减轻罪行。君主如果舍弃法制而以个人意愿来裁定赏罚轻重,就会造成相同的功劳而受到不同的奖赏,相同的罪过却受到不同的惩罚,怨恨就由此产生了。因此,分马用抽签的办法,分田用抓阄的办法,并不是说用抽签、抓阄的办法比人的智慧高明多少,而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排除私心杂念,避免怨恨。所以,君主治理国家要用法制,而不仅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做,一切事情都依着法制来判断。君主依法治理国家,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相应的奖赏和处罚,不把幻想寄托在君主的个人爱好上,人们就不会产生怨恨,上下就能和睦相处了。

3.夫凡国博君尊者,未尝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于天下者也。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禄,则法必严以重之。夫国治则民安,事乱则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轻者失事实。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恶以御民力,事实不宜失矣,然而禁轻事失者,刑赏失也。其治民不秉法为善也,如是,则是无法也。(韩非子·制分第五十五)

释义:

凡是国土广大君主独尊的,没有不是因为法制严厉而达到令行禁止的。君主在制定爵位、俸禄时,就必须严格执行重法原则。国家太平,民众就安定;政事混乱,国家就危险。法制严厉符合人之常情,法禁松弛不符合社会实际。况且拼命出力,民众固有天性,其心理无非是想拼命出力去获得渴望的东西。而民众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是由君主一手控制的。民众喜欢利禄,厌恶刑罚,君主掌握民众好此恶彼的心理来使用民力,这是符合社会现实的做法,不应有差错。既然如此,那么法禁松弛,政事有失,正是由于刑赏不当。君主治理民众不能掌握法度,除恶务善,这样的情形一旦出现,就等于没有法制了。

4.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

由此看来,贤能之人在朝廷上出谋划策,论辩争议,守信尽节及隐居深山之士自命清高,保全名声,他们究竟都是为什么呢?都是为了财富。因此,为官清廉就能长久做官,时间长了,便会更加富有。商人买卖公道,营业发达,就能多赚钱而致富。求富,是人们的本性,用不着学习都会去追求。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通“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

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益而来,为利益而往。

6.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无阴蔽,先无阳察。(《国语·越语下》)

释义:

我听说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以星辰出没和四时转换的规律为准则,不越过天道的极限,到了一定的限度就停止。天道非常显明,日月的运行是天道的常规。日月光明时可以作为前进的法则,日月晦暗时可以作为隐蔽的榜样。阳到极点定会转为阴,阴到极点定会转为阳。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遵循着天地的常规。被动防守时用阴道,主动进攻时用阳道。敌人逼近时用柔道,敌人远离时用刚道。但被动防守时不能过于隐蔽,主动进攻时也不能过于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