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药终端概况及发展趋势
(1)城市等级医院产品外资领军,内资产品不断放大,辅助用药逐步边缘化。
据医院药品市场数据显示,我国医院药品规模约为8000亿元,其中,三级医院占据67%、二级医院占29%、一级医院占4%。外资产品在三级医院中占比35%,二级医院占比27%。而在样本医院的前十强企业中,外资依旧占据绝大多数。外资产品凭借原研优势和强大的学术推动领军医院市场,本土产品尤其是仿制药在近几年势头很猛,占据医院市场的主要份额。而在前几年受益于招投标,独家全科的辅助用药逐步被医保支付排除,因药占比与处方点评等医院制度的影响,辅助用药将逐步边缘化。
(2)零售连锁规模不断扩大,连锁率不断提升,药品零售市场将形成两大力量。
虽然国内零售市场的药品规模仅有20%,但是在临床收紧之后,大家对市场化丰富的零售业期待美好,零售市场的份额除去消费升级带动外,就是对“处方外流”的期待。如果按照国家要求30%药占比推算,依旧有千亿以上的空间从临床释放到零售。据数据显示,零售药店总数45万家,连锁率逼近50%,单店的发展已经失去空间,因此,不少单店会被纳入连锁旗下,或者关门。虽然第一梯队的前二十名的百强连锁巨头疯狂并购扩张,绝大部分都有上市资本参与,但是现有格局中的中型和小型连锁数量庞大,而且基本上都能够割据一方。大型连锁基本成为广告产品与贴牌产品集散地,而中小型连锁则更多地参与和承担工业的区域代理。所以,两大阵营将对比明显。
(3)民营医院与基层诊所持续发力。
分级诊疗政策的引导,使得基层医院焕发活力,城市公立医院客流爆满的同时,医患关系紧张,能够带动患者流的主要是诊疗设备的硬件水平和名医,三级医院同时齐备这两者,但是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排队三小时,看病两分钟”,患者体验极差。民营医院恰恰在名医导流的策略上做得非常到位,患者体验效果好,缺点是费用问题,而且长期以来不断爆出黑幕。随着消费升级和医保支付的解决,民营医院的地位在快速上升。
诊所,最基础的诊疗单元,零散而又弱小,虽然国内近百万家之多,但是市场份额很小,长期以来被大众忽视。随着一二级终端市场的变局,竞争加剧,很多人已经投身做诊所,倒逼资源下沉。因此,诊所群的升级与发展指日可待。
2.医院开发策略
医药产品是针对标内产品的,实际上,在标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医院使用情况了。因为正常意义上的所谓新药推广难度非常大,大部分都是仿制药的品牌替代,医院开发前的工作主要是信息了解。同通用名的产品或者适应症一致的产品使用量如何?集中在哪几个科室?目前哪些医生习惯处方该类产品?处方依据是什么?
(1)医院准入销售的流程。
医药的药品进院主要是药事会、临采和特批,绝大部分都是药事会通过,其流程基本是:临床科室或者主体提单——药剂科签字及主管副院长审核——提交到药事会讨论——药事会成员讨论投票——医院公示——药剂科下采购订单。关键环节就是临床提单和药剂科签字,药事会大部分情况就是工作之后的流程而已,功课提前做,关键环节及时沟通。
临采流程:临床主任提单——药剂科签字,需要权威性比较强的科室主任提出临采申请,由药剂科审核后做临时采购计划,科室主任可以申请采购一定数量的药品备用,可以为某特殊患者提供临时采购。此外,特批非常少见,仅限于特殊情况。
(2)医院临床处方量带动需要代表推广。
医院的开发仅仅完成勾标提单进院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开发是使用上量,这就是医药代表的日常工作。代表首先需要熟悉药品的主要成分与适应症、中标规格及价格、医保情况及产品的主要特点。其次,了解该医院的竞品和同类产品的规格、使用情况、与医院合作关系如何。主要途径:药剂科人员、库管、商业配送人员、商业公司采购、医院护士等。此外,需要进行相关使用科室的拜访,拜访科室主任,客观描述产品的特点,并将临床主任的肯定意见及时向药剂科反馈,以增加信赖度。代表及医学经理通过科室会与学术赞助的方式促进产品使用。科室会代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是传播产品学术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最好获得科室主任的肯定和推荐。有KOL的认同是科室增量的基础,也是日常学术活动的有效前提。在公司允许的范围内,为临床医生提供参加学术会议活动的赞助是常见的支持方式之一,以期获得对医生,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影响。如表6-1所示。
表6-1医院开发策略
对外 | 对内 |
1.销售增长机会分析(按照历史与当前潜力) 2.科室覆盖与重点医生 3.产品差异化优势传播与学术活动计划 4.注意竞品动态 5.拜访计划与拜访频率(品牌提示物与资料) | 1.熟练掌握公司产品知识、相关疾病知识和临床背景知识,与目标客户做专业的学术沟通 2.练习演讲技巧,独立组织小型学术会议 3.掌握科内会的主题和学术演讲资料 4.认真学习理解公司提供的Q&A资料,及时与目标医生沟通 5.将目标医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公司,并追踪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