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量呈现模式的形成

人的能量呈现模式不是先天固有的,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父母、老师、朋友及家庭、社会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属于后天形成因素。能量呈现模式形成的初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一但旦形成其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同人的性格一样,改变将变的非常困将变得非常难。

1.能量呈现模式形成的四个阶段

人从出生到3岁的初始期,属于吸纳与能量呈现的弱表现期。此期间,他们会观察家人对事物的反应和处理方式,欣赏、记忆、模仿,进行尝试性呈现。如,有的孩子在想要什么东西或需要人的关爱时,会大哭大闹,直到达到目的;有的孩子得则会以注视(目的物)、微笑、手脚并动,蹬、抓、拉、踹等方式传递欲望需求信息,此时的能量呈现会显出些端倪。能量呈现方式的初始期,家人对其形成影响最大。虽然他们不能充分进行言表表达,但在思维和行为上会通过学习或模仿大人,形成一定的能量呈现方法。所以,家长要明白,你需要你的孩子成人后以什么样的能量呈现方式出现于社会中,就应该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做出榜样。

4至~13岁是能量呈现模式的高速形成期,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升,有了一定的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此时期,他们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且有了自己对行为实施效果的分析能力。当某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得到期望的效果后,他们就会固化于心,形成一种能量呈现模式。反之,则会重新试验新的能量呈现模式,直至形成自己认可的模式。但此时期是,其能量呈现模式有着极强的不稳定性,是家长、老师、亲朋施加影响的最佳时期。

14岁至~18岁是能量呈现模式的验证固化期,这一年龄段人的人能量呈现模式还有一定的可塑性,仍然在形成过程中,但大多数人是在进行自我验证与固化,改变的空间越来越小。此时,人的能量呈现模式已经基本形成,改变起来已经有很大难度了。,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当遇到强刺激时,仍然会改变。如,当其一句抱怨的话,招来领导的严厉斥责,并使自己颜面尽失,且这种类似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于己,或者他人的类似情况让其亲历时,他的这一能量呈现方式就会有所改变,或者进入等待改变区域,。当再次受到刺激时,则会进行改变的尝试,如此反复,最后实现改变。

19岁以后,人们进入能量呈现模式的弱改进期。19-~48岁改变较慢;但49岁以上会有很大的改变,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这种改变是渐进的、缓慢的。有些模式表面看是改变了,但其只是临时隐藏起来,一旦出现其认为的正面刺激出现,就会立即原形毕露。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先天性特质的不同,其能量呈现模式形成的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上述的划分,也仅仅是对大多数情况和时间进程而言。

2.能量呈现模式的一般形成原理

能量呈现模式的形成与习惯的形成原理,非常相似。通常遵循这样的过程:初次刺激,使大脑产生印记,。注意,此时人只是产生的印记,没有思维与行为的倾向性,这里所指的刺激和后刺激均指同样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再次刺激,人会与上次的刺激和观察到的刺激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初步的倾向性;;验证,当类似刺激再现时,人会以自己形成的倾向性方式进行验证,得出结果,当,是自己期望的结果时,便对此能量呈现模式进行初步固化,反之,则另寻其它其他思维或行为方式;;再次验证;固化形成;修正;再次固化。这便是个体能量呈现模式的基本形成路径,用图表示如下如图14-1所示。

图14-1 个体能量呈现模式的基本形成路径

从人的能量呈现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原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形成的复杂性和艰难性,由此也预示了其改变的艰难,。鉴于这些,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即不能奢望在短时间内改变某个人的能量呈现方式,所以,组织如果寄托于先招进再改造的观念和作法做法,将产生巨大的人资人力资源成本投入,且结果收效甚微,得不偿失。

对于人的能量的呈现模式,我们应有这样的认识:成年人也不会有完整的呈现模式,它是在不断的地丰富和发展形成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人的能量呈现模式;能量呈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能量呈现模式;能量呈现模式是态度的外在行为反应;呈现模式影响着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呈现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