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出来了再考虑营销,为时已晚,企业要把营销思维贯穿到产品的每个环节。
大部分企业的技术人员,并不参与产品的营销讨论。
在中小企业,产品立项的流程一般是:老板看到或想到某个点子,然后,找包装,起名字,确定等级后,让技术人员拟定配方,期间,可能会由于定价等问题,还会让技术人员有所取舍。
等产品出来了,有的还会召集销售人员开个会,制定一下奖励制度,让大家优先力推广新产品;有的直接发个价格表、产品图片,新品就算上市了。
所以,我经常接到这样的信息:你看我们的产品,怎么做才能提量。
木已成舟,方向已定,你还让我说什么?难道让我说颜色选的有问题,赶快起个名称,卖点改一下,甚至包装太LOW……这些都已经定型了,我还能说什么?只好:这个……不错……
难道你做了个奥拓,非要让我想办法卖成奥迪吗?
恕臣妾做不到啊。
很多企业,各部门之间脱节,老板和销售关系最密切,经常收到的信息是:某个牌子价格低,某个厂家推出了新产品,某个企业搞促销……真正研究趋势把握方向的时间,少之又少,做产品,就是凭感觉。
正确的做法是,收集整理大品牌的动态,他们的做法代表方向;结合展会、新闻,了解中小企业的一些新亮点;最好在到市场一线走访用户,看他们是否有这个需求,或者能否解决他们的烦恼。
如果你和乔布斯、宗庆后一样牛掰,市场调研都没有必要做。
你只要把握用户的需求是:要么省钱,要么省时间。
当有了方向后,你要和技术人员探讨,怎样实现目的。比如,实现超长周期更换机油,虽然我不懂技术,但我知道,至少可以通过提高基础油品质,增加添加剂,或者调整配方等途径实现。技术人员不仅要帮你找到最优途径,还能把技术亮点找出来,通过大家的智慧,把卖点提炼出来。
这里,给你说一个开发方向,就是超长周期的产品。在这几年里,大品牌是最不乐意推广的,因为会影响到他们的销量,而中小企业,却可以凭借这样的产品,冲锋陷阵。
不要觉得奇怪,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但它怕影响到机械相机的市场,雪藏起来;小型复印机是施乐发明的,但它怕影响到大型复印机市场;智能机也不是苹果的发明,而是摩托罗拉的智慧。
我见过一些技术,会有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研究一个配方,或者一个添加剂的比例,但却根本不考虑产品的最终目的,也不会从销售的角度去考虑成本、卖点、表现。
作为技术人员,要在产品研发中,把握配方、提供说明、配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