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与一个大国企的领导聊天,我问,你们在选拔干部时注重什么?他想了想说是态度。然后解释了一句,因为能参与到这个层面上选拔的,业绩都已经是被证明过的,差异就是态度。
那时候,我正在为“三有人才”的第三有找一个更合适的词。我觉得态度这个词还挺准确。
态度一词的定义是斯宾塞和贝因(1862年)提出,认为态度是一种先有主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倾向,即心理准备。
其实中国人对态度向来很重视。在人才观上,中国古代主张“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这个贤代表贤能,则是有贤有能,这个贤翻译出来就是道德,道德自己不会说话,反映到人身上就是一种态度。
对事物的看法、如何处理事情的一贯的态度,可以反应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如果认为8小时之外的时间是员工神圣不可侵犯的时间,那么对于公司要求加班这件事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否定的,或者是被动应对的。
如果认为给多少钱、干多少事,那么对于安排下来的任务,态度上就会斤斤计较;或者只要条件不足,就不积极主动。所以,用态度来评价员工,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接着问,你认为这种评价有作用吗?那个大领导想了想说,有没有作用我不太清楚,但是我们这里,公司遇到一项紧急的工作,安排给谁,大家都会立刻行动,没有什么怨言,更别说要跟组织讲条件、要待遇。而是无条件地先干了再说。这个氛围的确很不错。
所以,我建议在选拔关键人才时,看完了业绩,测评了素质,态度评价不可忽略。因为所有的长久来自一致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