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史实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或一个集团,其最大、最致命的威胁,往往不是外敌的入侵,而是来自于内部的分裂或矛盾。尔朱氏集团迅速由盛转衰,关键就在于内部出了问题,是由于尔朱氏集团领导核心的不团结所导致。在尔朱荣军事政治集团中,尔朱荣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相对比较高,因此,当他作为集团的领导核心时,能够有效驾御其军事政治集团的运转,对于集团内部出现与潜在的分裂倾向或离心因素,基本上还能控制得住。但是,随着尔朱荣被杀,尔朱氏集团内部潜在的权力争夺及离心倾向就开始浮出水面,特别是领导层的权力争夺愈演愈烈,甚至于尔朱氏家族内部也出现了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尔朱荣堂弟、尔朱彦伯之弟)、尔朱度律(?—532,尔朱荣堂弟)等人之间的争斗。
例如,尔朱氏集团的骨干成员之一、东魏北齐的开创者高欢,在投靠尔朱荣之前,曾先后追随过杜洛周(?—528,又名吐斤洛周,北魏柔玄镇即今内蒙古兴和人,高车族,六镇之乱领导人之一,后被葛荣所杀)、葛荣(?—528,鲜卑族,初为怀朔镇镇将,六镇之乱中先是投靠鲜于修礼,后自称天子,国号齐,528年被尔朱荣俘杀)。尔朱荣对高欢的才能颇为欣赏,曾多次对别人说,只有高欢具备取代他主持军事事务的能力,至于尔朱兆,高欢毫不客气地指出:绝非高欢的敌手。所以,尔朱荣在世的时候,还能够效驾驭高欢等人。但是,在尔朱荣死后不久,高欢很快就以讨伐尔朱氏为号召而另“举义旗”。
不过,更致命的威胁还是尔朱氏家族的内耗,例如尔朱度律、尔朱世隆、尔朱仲远就曾因为拥立问题而发生争执。尔朱度律等人拥立长广王元晔为帝,尔朱世隆却极力反对,并因此“甚恨之”。后来,尔朱世隆、尔朱仲远又准备立元恭为帝(按,元恭即前废帝),但尔朱度律却主张立元宝矩为帝(按,元宝矩即后来的西魏文帝),尔朱氏家族内部的矛盾,因此而进一步加深。
尔朱氏家族的内争,严重削弱了尔朱氏集团对外作战的力量。如,高欢攻克相州之后,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尔朱度律联兵进讨,双方在韩陵摆阵决战:“于是尔朱兆及天光、仲远、度律等众十余万,阵于韩陵。兆率铁骑陷阵,出齐神武之后,将乘其背而击之。度律恶兆之骄悍,惧其陵己,勒兵不肯进。(贺拔)胜以其携贰,遂率麾下降于齐神武。度律军以此先退,遂大败。”不难想象,就在尔朱兆率军与高欢厮杀的时候,尔朱度律却出于担心尔朱兆战倾向于以后陵驾于自己之上,从而按兵不动,结果不仅贻误了取胜的战机,还造成了贺拔胜临阵降敌。这样,怎么可能不败?韩陵之役,尔朱氏精华损失殆尽,尔朱氏集团一蹶不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追究其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其内部的不团结。
对于尔朱氏内部不团结的严重后果,《魏书》的作者魏收(507—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即今河北晋州人,北朝史学家、文学家)也已经有所认识。他明确指出:尔朱兆控制晋阳,尔朱天光占据陇右,尔朱仲远镇守洛阳东南一带,尔朱世隆居中把持朝政,北魏的内外政局全部掌握在尔朱氏家族的手中,他们废立君主就像下棋一样容易。如果尔朱氏兄弟能够“唇齿相依,同心协力”,那么,他们的统治肯定是“磐石之固”,其他人绝对没有图谋的机会。但是,尔朱兆和尔朱仲远、尔朱度律之间却“遂相疑阻,久而不和”,这种来自家族内部的消耗,最终导致尔朱氏集团的迅速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