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销的固有弊端
深度分销以厂商一体化的姿态,打通渠道直达终端,但弊端也很明显。
厂家层面的弊端表现为:
人海战术。人力成本高,厂家业务访单做营的动作,经销商负责配送做销的动作。
费用浪费严重。费用使用不精准,监管难度系数大,实现不了全面数字化呈现。
二批商的稳定性差,墙上的草两边倒。
业绩导向。没有实现业务过程精细化管理,大部分都是业绩导向。
经销商层面弊端表现为:人车成本太高,盈利水平弱;管理团队能力差;系统运营能力差。
深度分销落地过程的弊端表现为:
(1)“终端机”形式的渠道管理软件,绝对是一个好工具
其一,业务认为是增加麻烦,监管自己,初期推进过程中,业务是反对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会找各种影响市场、增加业务负担等理由倒逼业务改革流产,中层一定程度上也是反对的。
其二,造假严重,很多的照片都是摆拍、翻拍,数据更是瞎编乱造,流于形式。我记得一个店老板跟我说过,这已经是今天一个企业第三波人在来这里拍照,原因是办事处就在这家商店的附近。
(2)区域承包制
有点基础销量的市场,大部分都是上去直接用资源透支市场,抓紧赚几把钱,看着市场不能产生效益时,业务就不干了,赶紧撤,结果市场是一地鸡毛;没有一点基础销量的品牌,谈区域承包制,基本上没有业务接招。
(3)车销模式
由于管理不精细化,简单抄电表式拜访后,开着车瞎溜达,公车私用,卖其他产品,资源浪费很严重。
在增量时代,深度分销的优点被放大了。在存量时代,深度分销的弊端被放大了。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深度分销模式要进化。
“四合一”模式的神奇
“四合一”模式之后,深度分销解决了下列问题:
第一,之前是厂家做营,经销商做销,做营的做销的人二合一之后,同时降低厂家与经销商的人力成本,厂商都乐意,厂家提供底薪支持,收编与改造经销商的团队,厂家赋能管理指导,由“土八路”变成“正规军”。同时,解决了经销商管理与运营能力的短板。
第二,区域承包模式。
其一,分销商内部员工优先化,好处是专一、稳定性强,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高、沟通方便、执行力强、市场风险小,更容易精耕市场,解决了之前二批商不忠诚、市场风险系数大、不好管控等缺点。
其二,员工实现了老板化,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多劳多得,解决了之前的员工的惰性,管理员工的难度,主动性更强,会用心精耕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终端机”,实现渠道数字化
实现业务过程可视化管理,数据化管理,业务每天拜访多少家店,新网点开发数量,销售数据、关键动作数据(陈列、割箱、冰冻化)店内的生动化情况,库存,品项分布,动销情况,竞品动态,可以一目了然。
之前模糊的数据通过“终端机”的使用,渠道终端数字化,数据变得更加清晰直观,方便提取,由从前凭感觉做决策变成数据理性分析,终端类型的分类、终端的销售数据、品项销售数据、动销数据、库存数据、关键执行动作的分类(陈列、冰冻化、割箱、堆头等)、终端网点的分布、终端网点的占有率、竞品情况等。
数据真实是关键。数据只要真实,通过后台调取数据之后,分析数据,很容易发现具体的市场问题,提供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案,费用使用的精准度更高。
因为区域承包制,员工一般不会造假,真实数据更能反映市场问题,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利于提高承包区域的销量,提升自己的收入。
“四合一”模式不是终点
今麦郎也面临增长瓶颈,芒顿小镇果味水快速增长期已过,凉白开又在农夫山泉与怡宝的夹击中生存,优势不明显,城市市场回不去,虽不断推出新品,但市场表现不温不火。
目前,今麦郎的“四合一”模式实现经销商、终端的数字化,但并没有进一步触及C端的数字化,实现BC一体化,打通立体连接只是之前传统深度分销的改良,通过互联网工具加持,线上迁移,底层逻辑还是传统深度分销的逻辑,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深度与分销的升级。
打通立体连接,是营销环境变化、传统企业增长乏力、企业快速实现增量下的营销产物,具体做法如下:
(1)做好线下体验和连接
核心势能终端、销量终端、形象终端的选定,线下信任关系的建立,线下的推广活动,为线上社群的平移打下基础,进而打通线上,完成线上线下的一体化。
(2)社群为桥梁连接,通过B端触达C端,实现BC一体化
通过社群的连接放大,社群运作分为B端社群与C端社群,B端社群主要用于新开发终端网点、老终端网点的增量、网点的终端活化,增强终端网点与品牌商黏性。
C端社群两点:
B端建立的C端社群,帮助B端做动销。
区域厂家负责建立的C端社群,主要是造势,做传播;整合利用区域内与产品属性关联度强的社群,完成高效率的密度传播,充分放大,为线下终端动销赋能。
(3)小区域引爆、击穿
营销即是传播,互联网传播要求能够形成“集体围观,瞬间击穿”,传播在短期内形成信息的交叉覆盖,形成联动刷屏现象,“社会化媒体传播密度=传播宽度×裂变速度×传播次数”,除了内容裂变速度外,决定信息触达率的是传播发起宽度,这是品牌商可以控制的触达因素。
通过传播强化认知,认知产生感知,为产品动销赋能。KOL、KOC 种草,区域小网红直播、话题、事件营销等在网络上继续放大,实现品牌在区域内“集体围观,瞬间击穿”。
(文|朱朝阳 刘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