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估价不复杂

内在价值不是账面价值,不是市场价值,也不是清算价值,那么如何进行财务估价呢?

财务估价有五花八门的方法、模型,这些模型有的看起来简单粗糙,有的看起来精致复杂。但简单粗糙不等于准确性差,精致复杂也不代表着更高的可靠性。一个用耍杂技方式走路的人可能比正常走路的人还要慢些。经常使用的财务估价模型其实就两类:一类是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另一类是相对价值模型。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任何评估对象的价值就是其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一方法在财务学教科书以及估值实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核心技术是一系列现金流的终值、现值计算问题。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使用关键是预测出未来各期的现金流量,这可是一个大难题,不同人的预测千差万别,当然估价结果也就大不相同了,因此,这个方法只是提供了一个估价结果,至于准确性就不得而知了。

相对价值模型是运用一些基本的财务比率评估标的物相对于另一参照物的价值,这里的参照物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比如,评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可以用“每股价值=市盈率×目标企业每股收益”这个公式来进行计算。相对价值模型的特点是主要采用乘数方法,较为简便,如P/E估值法、P/B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PEG估值法、市销率估值法、EV/销售收入估值法等。相对价值模型其实很简单,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一直都在使用。

王婆摆摊卖西瓜,看到旁边的赵大妈卖3元钱一斤,心想,自己的瓜花纹更好看,吃起来更甜,应该卖3.5元钱一斤比较合适。对于王婆来讲,赵大妈的瓜就是参照物,通过对比赵大妈的瓜,王婆得出了自己卖的西瓜的价值。

老王为了出售自己的房子,于是去中介打听本小区房源的价格。中介告诉他10楼的老孙才卖了房子,面积基本一样,但是户型和朝向有些差别,成交价格180万元。老王心中盘算,我的房子虽然楼层矮些,视野不太好,但装修、户型和朝向要好一些,总体来看应该比老孙的价值更高些,在老孙成交价的基础上增加10%比较合理。于是,老王告诉中介自己准备卖198万元。

简言之,相对价值模型就是找一个参照物,看下评估对象与参照物有哪些差别,是比参照物更好还是更差,好的话好多少,差的话又差多少,然后据此对参照物的价值做个调整,得出估价对象的价值。不仅在商品交易中人们使用相对价值模型,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广泛运用。

一个女孩儿看到姐姐找了个老公,发现“姐夫为人不错,而且英俊潇洒”,通过对比自己与姐姐的条件后,认为自己也应该能找一个与姐夫相当的,这是相对估价模型在婚恋市场的应用。小张和小李工资水平基本一样,后来小李跳槽了,工资涨了1000元,小张想到自己跟小李都是本科毕业,工作经验和岗位也差不多,看到小李的情况后觉得自己的工资低了,于是也萌生了跳槽的想法。这是相对估价模型在人力资源市场方面的应用。在生活中类似的应用还有很多。

财务估价虽然以量化结果呈现,但它是一种“评估”的价格,“评估”与计算是两回事。评估经常是主观和客观手段相结合,一方面要用到一些定量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用到许多主观估计的数据,不同的评估主体经常得出不同的结论。评估过程中方法和模型的适当性固然重要,但绝不是随便找几个数据带入模型即可得出完美结论。评估当中存在一定合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数字计算则是有确切答案的,只要计算正确,谁来计算都会得出同一结果。

财务估计更像一种分析方法,逻辑合理比计算准确更为重要,而逻辑的合理性关键在于理解。建立了合理的概念框架后,在充分理解估价原理、估价对象、市场环境、未来趋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估价方式,即可得出有意义的估价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