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业务模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
(一)硬件即服务
硬件即服务是互联硬件初创企业最常引用的商业模式,需要客户支付经常性费用后才能使用或租赁设备。这种经常性费用包含软件许可或服务费用,有的按时间(每年、每月)支付,有的按计量(按字节或用户)支付。
硬件即服务类的公司通过收取经常性费用,而不是首次销售时获得的高毛利率来优化其终身价值。比如,智能硬件方案商涂鸦,通过将云服务和网络模块绑定,卖硬件的同时更是卖服务。
(二)硬件的服务产品
与“硬件即服务”产品不同,这里的服务是可选的。使用此业务模型的每个硬件产品都必须在每个单元的销售中获得可观的利润,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存在增值行为的消费类产品。比如,小米的监控摄像头,用户可以自装SD卡,也可以购买云服务。
(三)消耗品
该模型依赖一次性的硬件销售和持续不断的“消耗品”的销售,该模型通常不仅需要Web/移动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还需要从头开始构建快速的自定义分发系统。
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模式,通过出售便宜的“免费赠品”产品(剃须刀),用户需要持续且大量的补给才能发挥作用(刀片)。
Keurig公司是美国的一家胶囊咖啡及咖啡机生产商,产品的核心系统非常简单:一台机器(冲泡机)和一个用于包装单份咖啡的专有系统 K-Cups,他们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咖啡。但是,Keurig的使用体验在心理上与剃须刀和刀片完全不同。
几乎每个需要再次购买刀片的人都会存在负面情绪,而Keurig始终是积极的购买体验。这主要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你不是在购买替代品,而是购买了你真正想消费的东西。
两种商业模式也存在明显的界限:
例如,当你打开Kindle的包装盒时,你会为拥有一项新技术而感到兴奋。Kindle的意义在于阅读,当你购买并阅读第一本书时,产品体验的真正魔力就来了。
笔者曾经使用一段时间的滤水壶,随着时间的流逝,需要更换滤芯才能使过滤效果恢复到最佳性能。而购买三支更换滤芯的费用比滤水壶还要贵,这种购买体验令人生厌,没过多久便不再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