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官》:互联网更多谈论的是流量经济,而你最新的书籍提出了《小群效应》,是不是流量效应不如小群了?
徐志斌:这个观点并不是说流量效应不如小群效应,而是说企业一直在关心着“流量从哪里来”“订单从哪里来”“销售收入从哪里来”这些问题。从互联网角度去关心这些问题时,我们通常会去观察用户的行为习惯,即用户的习惯在哪里,流量就会在哪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过去十多年,大部分流量是由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统治的。在当时,这些企业的流量订单几乎占据了2 B类型企业总订单的百分之八十。但是现在,我们会发现原来的渠道已经不实用了,而且压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因为用户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手机上面,放在了社交网络当中。
在2012年到2013年那段时间,今日头条实现了崛起,因为它正好赶上了用户从PC端转向无线端的一个浪潮。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当用户的行为习惯从PC端搜索引擎迁移向手机时,大量的流量已经由社交网络供给,现在尤其明显,许多公司的运营已经离不开了微信,用户订单、流量活动、市场推广大部分都依靠着微信。当用户在微信上进行社交活动时,“躲”进了一个小群当中,“小群”准确地讲就是诸如工作群、亲友群、死党闺蜜群之类强关系的群,这种依赖更强的关系能帮助用户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个看起来很小的行为习惯改变,实际上引出了更大的流量,引起了巨大的变化,非常深刻地影响着网民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说小群效应是席卷海量用户的隐形浪潮。
《执行官》:你对小群的定义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社群吗?你在书中提出的核心洞察是什么?
徐志斌:在十多年前,QQ还如日中天的时候,大家虽然把社区和社群的概念讨论得非常激烈,但多半人并会把QQ群当作社群。可是在今天,如果我们做用户调研、企业调研,会发现大部分企业都是在用微信群做社群运营、营销与推广。现在微信群却成为了社群的核心。我在写《小群效应》的时候,发现在QQ和微信中90%以上的用户活跃在小群当中,微博中的用户也是活跃在小圈子中。微博的用户是弱关系,一个圈子大概20多人,而微信强关系的圈子人数大都在20人以下。同时,大型的社群也是由一个个小圈子中汇聚而成。所以说,小圈子是今天社群的基础形态、核心主体和关键。
每个人都想加入大群,却仍然只在小群中活跃,正如那句话所讲:“人人想进大群,人人只在小群中活跃”。这句话看似简单,展开则非常丰富,大量社群运营的关键都蕴含其中。在接下来的问题中,我会把这句话再度展开分析。
《执行官》:很多人在谈论“社群已死”,因为印象中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正进入疲劳期,微信群也大多“死去”,但你似乎对社群发展充满了乐观,为什么?
徐志斌:我不认同微信进入疲劳期这个判断。恰恰相反,社交的浪潮才刚刚开始。很多人进入社交媒体是从2009、2010年的微博开始。社交软件沿着一个清晰的路径一环一环走过来,我们从微博到微信,再到小圈当中,会发现一个简单的逻辑——从弱关系到强关系。在微博中我们属于弱关系,所有人都在聊天明星、讨论八卦,但是一旦出现了微信这种强关系后,我们就义无反顾地迁移了,人们会自然地追求更强的关系。
从人们在线下的行为,不难想到人们会从微博迁移到微信。微信提供了一个途径,即要让越来越多的人互加好友,这样就会有发生进一步关系的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会拥有两三个微信号,就是源于好友数量的激增。就像当时微博的场景,人们对于关系的管理再次失控,因此希望重新找到新的强关系产品,微信小群也就应运而生。那些不关闭消息提示的讨论群,基本上都是工作、家人和死党闺蜜的群。这些群都属于很小的圈子。人们从微博到微信,从微信泛关系又重新“躲”入小群当中,背后的原因正是人们对强关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