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训师心智模式的调整与改善

从前面的阐述可以知道,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人都至少存在调整和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需要,也必定有相应的空间。

培训师进行心智模式的调整与改善的必要性或者理由表现在哪里呢?笔者基于培训师的职业使命与职业职责的角度,经由实践观察和体认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工作的职责范畴,包括:

(1)研判课程目的和把握学员需求的层面。

(2)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及其培训方法的选择与配置层面。

(3)课程现场呈现的形式与手段层面。

另一个层面是工作的对象——学员。由于技术革新和全球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正处在高速、急剧变化的状态当中,身处其中的人们也必定深受这种外在环境的影响。培训学员大多集中在一代又一代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正在成为职场中的中坚力量和新兴力量,他们身上至少呈现出现出以下几个典型的特点:

(1)不再迷信权威,甚至开始消解权威。

(2)不再信奉单项一维的评价标准,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断突破常规的束缚。

(3)价值诉求多元化,个性张扬并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同。

基于上述两个层面的简单分析,即使一名培训师其过往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有多么丰富,包括知识架构和技能水平的功力有多么深厚,最大程度也只能证明其过去的正确性。过分固守因此而形成的心智模式,必定会对自己的具体工作,乃至职业发展造成某些困扰,甚至是掣肘。

所以说,心智模式的调整与改善,是培训师职业功力沉淀的重要要素之一。笔者把它比喻成“阳光”之于“果树”,对其他要素起着勾连、融合、催化的作用。

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步骤(如图4-4)。

图4-4心智模式改善的循环示意图

(1)觉察——开放的头脑。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 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检验——开放的心灵。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改善——开放的心灵。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是奥托 · 夏默所称的“开放的心灵(open heart)”。

(4)植入——开放的意志。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夏默称之为“开放的意志(open will)”。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的四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

当我们认识到了心智模式改善的必要性,同时也了解心智模式改善的循环过程之后,就可以借鉴一些方法,着手改善心智模式了。

关于心智模式改善的具体方法,一些管理学者曾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阿吉里斯等开发了“左手栏”“推论的阶梯”“实践反思探询”等实用方法和工具;彼得·圣吉等整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的若干方法,包括“深度会谈”“系统思考”等;奥托 · 夏默提出的“U型理论”,其核心也涉及心智模式改善。

就培训师的职业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八种方法:①自省与反思;②学习;③碰壁;④更换新的环境;⑤换位思考;⑥情景规划;⑦深度会谈;⑧持续“修炼”。

在这八种方法中,前四种方法是让人们产生觉察,而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其中前三种大致对应于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第五、第六、第七种方法是让人们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和解读新的资料,而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当然,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种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自我持续“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学习也贯穿于改善心智模式的全过程之中。

为此,笔者基于培训实践的观察与体认,构建了一个培训师心智模式持续修炼的境界,称为“正向模型”,供读者诸君参考(如图4-5)。

图4-5培训师心智模式的正向模型

正如前节内容所述,其实每个人都有心智模式,并且每时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响。培训师这一职业尤其如此:如果不能驾驭心智模式,就会成为“心智的囚徒”;善于驾驭并改善心智模式,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才能对自身的职业功力沉淀提供持续正向的支撑,继而促进职业的成长与发展。

最后,与读者诸君分享一段来自于网络的文字。

你家门口可能就有座山峰,你曾多次爬到过峰顶,但你每次都是沿着同一条路径爬上去的。同时,每次上山都在同一个季节,比如夏季。此外,每次上山的同伴也大都是同一个人,比如你的爱人或孩子。由此一来,你虽有过多次爬山的经历,但感受大体相同。

现在,你换一下路径,试着选几条不同的路径上山,比如山后。而且换几个季节,比如冬季,最好刚刚下过雪。同时,选几个其他的人同去,比如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你的感受会别有不同。

你会发现过去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景色:悬崖下面,还有一挂潺潺瀑布;雪后的山色如此素雅宁静;和同学们一边登山,一边会聊起多年前共同渡过的校园生活。

你发现,过去你对这座山并不了解。变化了几个条件,这座山对你有了全新的含义。

其他的事,不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