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儿童互联网医院院长于广军谈互联网医院管理
为了改变儿科挂号难的问题,上海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于2016年率先宣布启动儿科互联网医院平台,由上海市儿童医院和微医合作共建的“上海儿童互联网医院”正式投入运用。
从实体医院转型到互联网医院,对于于广军而言,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他拥有丰富大型三甲医院管理经验,对医院、医疗、医药、互联网技术和运营有着深刻理解。长期从事卫生政策、医院管理、区域卫生信息化、儿童保健等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工作。
近年来,具体组织实施了上海“医联工程”项目,并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共享、医院信息化管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儿童保健方面,组织开展早产儿生长发育监测评估与儿童多动症的医教结合干预模式研究。
从管理方式来说,于广军运用以往的经验管理到现在的依赖于数据检测来管理,也是很大的变化。所谓的数据检测,即业务运行的指标检测,包括患者的就医数据,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行为特点;患者的临床信息,如疾病、诊治、检验检测结果,这为开展临床研究和安全管理提供很好的支撑;费用信息资料,这为医院的运行和政府的决策支持提供帮助。
当时,于广军被媒体称为他是较早开始利用智能终端+互联网提升医院服务能力,也是互联网接受度很高的院长。
于广军表示,市场上“互联网”和“医疗”的结合,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本质还是医疗服务,互联网是手段,解决目前医疗资源配置、医疗信息传输的问题。
针对“看病难”的问题,互联网的特性恰好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像患者现在能够快速地搜索到相关医疗信息,知道找哪个医生看病更合适,非常便捷。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距离,可以通过远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远程医疗服务。
互联网不会一夜之间颠覆整个医疗行业,而是在微创新中逐步颠覆,最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来为医疗制度的改革创造条件。比如,互联网可以为分级诊疗创造条件。有了互联网的手段,转诊会更加便捷。
互联网医疗它的核心,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技术,围绕解决医疗服务中的患者痛点问题和医务人员痛点问题,最终提升价值,提升整个健康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来产生实际的效果,这是互联网医疗的本质。
改变后最明显的是原来排队等待,现在在家就可以预约挂号、付费,简单的病情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咨询。医生的服务方式也随之改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直接处置患者的病情,查询医疗资料,甚至有助正确诊治,这都是非常大的改变。
(二)浙一互联网医院院长王伟林谈互联网医院管理
“为什么要做互联网医院?我看准了互联网医疗肯定是发展方向。”王伟林说,“你不做人家也要做,跟着人家做不如自己做。自己先做,开行业之先河,就是要吃‘头口水’。”
浙大一院的互联网医院,是从传统就诊模式到信息化医疗的创新发展。医院目前有六大信息化诊疗平台,包括了分诊平台、支付平台、转诊平台、互联网医院、药历平台、远程医疗。使医疗服务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围绕患者需求不断地改进。
转型后,王伟林才发现这里面大有可为。“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我们在救治浦江失联儿童中得到充分应用;包括分级诊疗,我们把小毛小病留在当地,把疑难杂症遴选出来不延误,这是我们要做的。”
在他看来,浙一互联网医院不是想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能探索互联网医疗的规律、方式方法,做行业该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成立了互联网医院研究所,包括设计与研发平台;医疗服务与管理平台;物流配送平台;法律与公共关系平台,对行业进行新探索。”
王伟林既是外科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又是互联网医疗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他从事肝胆胰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对肝胆胰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很深的造诣。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若干,重点开展肝癌早期预警、胰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综合治疗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进入管理岗位是对我以前工作的肯定,是对我技术的肯定,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王伟林说,这是一种偶然,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促成。
首先,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
随着医院之间的“云”连接,在浙一互联网医院问诊,可以调取你在基层医院的影像资料,浙大一院影像专家将给你权威诊断。
通过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传输,建立基于亚专科的会诊、教学、质控,以及临床协同诊断正在形成一个互联网+影像闭环,拉近医患距离,最大化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同时加深医生间的病例研究,搭建国际化会诊协作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完备切实的医疗方案。
借助云技术和网络实现区域电子处方审核和不合理用药监督和预警,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适宜、经济。规范医保诊疗行为,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对个体患者的用药评估和用药整合及指导,保障个体患者的用药安全,为患者用药保驾护航。
自2016年2月16日浙一互联网医院上线,服务过10123名患者,接受了9774次名医线上问诊、5670次专科会诊,有刚出生2个月的婴儿、也有耄耋的老人、有来自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官兵、也有身在杭州社区却不方便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还有跨越地理距离救援过失联儿童。
有了“浙一互联网医院”,患者通过手机、iPad、个人电脑,无论身处何处,只要触动手指,就可以与专家、名医“面对面”远程门诊,预约检查,还可以坐等药物送到家里。以往要去医院排队挂号就诊的烦琐流程,如今可以在网络上轻松完成。分诊咨询、远程门诊、线上付费、检查预约、住院床位预约、药物配送、慢病随访等功能一应俱全,患者可以足不出户看三甲大医院的名医和专家。
(三)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张林谈互联网医院管理
“互联网医院”能让医院更好地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有效延伸放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真正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医生通过网络平台向患者提供合法的诊断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全面共享。
2016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取得了“互联网医院”的牌照,作为西南地区首家互联网医院,建立“微信智慧医院”平台、运营,以及进行智慧医院的深度创新服务探索。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在微信服务号上开通预约挂号、全流程缴费、检查预约、报告查询、在线问诊、诊后随访等贯穿就医全流程的便捷就医服务。
而张林作为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也兼任了华西第二互联网医院院长。他是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四川省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管理分会副主委,四川省医学伦理委员会侯任主委。
他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留学德国攻读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德国Mainz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随后获德国DFG基金会资助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学成归国,同年破格晋升教授。
主要从事免疫遗传学等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863”主题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及重点项目等),以及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
他也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6项发明授权专利。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参编专业教材及著作四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
对于张林来说,过去再光鲜的履历都成为历史,自从担任互联网医院院长以来,他通过明确的医疗服务政策和价格指引,既能够维护群众健康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又能够保障医院的公益性质。此外,互联网医院的建立也会优化医院减轻医生负担、优化医院运营,推动医院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前进。
通过“互联网+智慧医院”提升了医院内部管理效率;弥平医疗资源的鸿沟,有效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发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患者的挂号、候诊、就诊等环节;二是医院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的协作环节。这两个环节的效率,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运作。因此张林重点提升这两个方面的效率。
自上线以来微信关注量已达85余万,挂号82万人次,缴费57万人次,累积交易金额2.16亿元,微信交易量占总门诊量的65%以上,平均节省患者就医时间超过2.5小时。
全院2000多名职工使用微信企业号“医互通”平台进行移动办公。医互通已开通公文收发、工资条、请假管理、订餐管理、PAC随访、会议室预定、内部发文、材料文件处理、设备申购等功能,为医院每月节省约30000张纸的办公成本,提升医院内部办公管理效率约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