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跳出定制行业,从诸多成熟行业发动价格战的历史来分析价格战的主要成因:
(1)价格战一般发生在产能过剩和有高库存压力的行业。因为产能过剩和库存压力,产品越是放在仓库,越是不值钱,早处理一天首货款就能早回一天,就少损失一天。中国家电行业30年发展历史经历过五次价格战,主要原因就是大品牌面临产能过剩与库存压力,必须通过发动价格战来减少库存,减轻损失。而对于定制行业,一线品牌基本完成全国布局,二三线品牌还在不断进行全国产能布局,所以整个行业还没有出现产能过剩。另外,定制行业按单生产的C2B模式,让定制厂家很少有库存压力,所以也没有发动价格战的动因。
(2)市场达到饱和才会发动价格战。如果市场蛋糕已经不变了,而分蛋糕的人还在增多,那么行业就会通过价格战进行洗牌,把中、小、差品牌淘汰出局,让分蛋糕的人变少。而实际情况是,定制行业每年平均的增长率都在30%以上,即使是体量相对很大的行业大佬们,仍然保持着30%的年增长率,行业远远没有达到饱和,价格战还不是清理门户的首先武器。
(3)技术革新速度快的行业价格战爆发的可能性更大。如家电行业的彩电与3C行业的手机,都是技术革新、技术迭代非常快速的行业,如果你在新技术来临时,还有一堆老技术产品的库存,那就离死亡不远了。所以,对于技术革新快的行业,企业在新技术迭代时,必须壮士断腕,否则就会自尝苦果。而定制行业虽然是互联网技术深度介入的行业,但其技术更新速度远不如家电、手机行业,其基础材质、基本板材一般几十年不变,不像彩电行业,短短20年内就经历显像管、背投、等离子、液晶四代技术革新。
(4)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容易爆发价格战。家电与手机之所以容易爆发价格战,就是标准化程度非常高,可比性非常强,很容易落入同质化的陷阱。而定制行业在功能、风格、艺术、服务、品牌上,都能形成差异化,从而避免了赤裸裸的价格战。
(5)由于消费升级的到来,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不敏感,对品牌越来越敏感。家电行业,特别是2000年前早期的彩电行业,之所以爆发价格战,是因为当时消费者购买能力不高,产品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还很高,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厂家用价格战以吸引很多消费者,迅速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而随着近几年消费升级的到来,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对品质、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光靠价格很难吸引与打动消费者。
(6)高关注、高频次的消费产品消费者更容易关注价格。由于定制产品是低关注、低频次消费的耐用大件消费品,一生大多数人只买一次或几次,所以对厂家的价格战并不关注。而且,中国人普遍对家最舍得投钱,只要是好的品牌,好的品质,消费者是愿意买单的,这也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价格战的效果。
(7)对零售终端的零售价格掌控度高的行业,价格战容易执行到位。家电行业的价格战之所以能执行到位,是因为绝大部分的终端都是厂家直控的,销售柜台上都是厂家的促销员,是厂家负责发工资的员工,厂家要求降价,柜台促销员一定能执行到位。而定制家居的卖场是收租模式,对终端零售价格没有把控能力,厂家采取的代理经销商制也导致终端最终价格的控制权不在厂家,而在经销商手里。经销商可以阳奉阴违,一线品牌厂家在与经销商博弈中虽然占主导权,但也不能100%控制经销商。
(8)通过价格战来形成竞争壁垒,构筑竞争护城河。最典型的就是小米的产品,如手环、充电器等,小米已经把性价比与供应链做到极致了,价格也是成本性定价,利润微薄到竞争对手进入已经无利可图,从而实现对行业的掠夺性垄断。而定制行业由于分散度高,市场点状化分布,产品很难标准化,消费者很难进行横向对比。如果用小米的打法,效果会大打折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厂家也就没有强烈的主动意愿发动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