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之谓易”,体现的就是这一章开头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前面围绕中华文化所“吹”的牛皮,其理论依据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道永恒的变化规律,就是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天下的事情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十二消息卦,就这么一消一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生生,就是生而又生,乃至于无穷无尽。既然我们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是生生不息,当然有生就有灭;生生不息的背后,也意味着一轮一轮不断地消失、消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作为旧人、作为旧的时代,一定是要被新人、新时代所替代的。你来自于尘土,必归还于尘土。任何事物也都会一轮一轮不断回归、消失于大道里。
易道讲生生不息,所偏重的是大道阳性的一面;方山易不断强调阳主阴从,更是从方法论上体现了大道阳性的、生发的一面。这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所在,生生不息、自强不息,代表着一种不断向上的进取精神,其着眼点就在阳的一面,体现的是乾道生发、生长的力量。中华文化的道统和法统,就是一代代地传承这种精神。
在这一点上,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它的着眼点就有所不同。我们看汉传佛教,最爱标榜的是大乘精神、入世精神、行菩萨道的精神。大乘佛教讲常乐我净,也讲要建立人间净土。但是从整体来说,整个佛教理论体系的基础,依然是建立在四圣谛和十二因缘上面。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等这些。十二因缘且不说,四圣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大家以为变人很了不起,是这个地球的老大,一切都是人说了算。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对不起,你生而为人,首先就是苦,没有快乐可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不光人间是苦,三界六道都是苦。
你说在天道里,在天上当神仙很舒服啊!《西游记》里面的神仙们,一会儿蟠桃会,一会儿下凡来玩,日子过得很舒服,天人的日子看起来过得很舒服啊!但是佛教就认为,三界六道无非都是苦,天人之乐、神仙之乐也是暂时的,为什么呢?因为都没有真正解决生死问题。作为人来说,生产的时候,不管是母亲还是娃娃,都是很痛苦的事情。佛教经典里面说,娃娃出生的时候,犹如两面山在挤压你的脑袋,要把你脑袋挤扁,这种痛苦难以言说,所以娃娃生下来都是大哭,没有大笑的。死当然更痛苦了,身体四大分离的时候,那种痛苦更是难以形容。就是因为三界六道都有生死这个最根本的苦存在,所以中间不管有多快乐,都会让你感到转瞬即逝,都是南柯一梦。这是佛教看待人生的基本点,就是苦。苦的原因是集,就是烦恼积聚。烦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人心的一念无明产生的。人过苦日子有烦恼,每天去讨饭,今天讨得到,明天讨不到,就很烦恼;人过好日子,还是有烦恼啊!今天有好日子过,明天会有吗?今天发了大财,明天会亏本吗?也是很烦恼。现代人有很多富贵病,是富贵的人才得的病,这个也麻烦啊。
总之,是人就都摆脱不了这些烦恼的积聚。要解决烦恼该怎么办呢?就要灭,要修解脱道,要把烦恼的来源、痛苦的来源都灭掉,最后达到涅槃境界,这就是道。佛教四圣谛的基本思想,大乘佛教里面说得再高、再远,也必须站在这个基础上。
前段时间碰到一个朋友,当年我们一起学佛学了十几年。他最喜欢《金刚经》,十几年来,一抱着《金刚经》就如痴如醉,也不看其它的东西。问他为什么?他说《金刚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核心,学了这个全部佛法就都有了。但是最近,他烦恼重重,因为金融危机来了,他的股票套牢损失严重,投资了几套房子也成了负担,心里很着急,再加上单位上出了一些问题,一下子就觉得回不过神来。怎么回事呢?自己以前天天学《金刚经》,天天修观心法门,修得不亦乐乎,怎么现在想观心都观不起来了呢?这个烦恼一来,怎么就这么厉害呢?于是他对我说,不行,看来以前专学《金刚经》还是有问题,我要回到释迦牟尼的原典上去,去学小乘佛教的《阿含经》,要从苦集灭道这四圣谛从头学起。我就跟他说,你说对了,学佛就是要从基础学起,由学四圣谛而发起出离心、求解脱之心,才把世间这些烦恼看得透。
所以,整个佛教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建立在苦谛,建立在对现实悲观的基础之上。这个世界确实是虚幻的,我们不必要、也不应该执著在这些东西上。你必须要认这个账,才有资格说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