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家长都有这样一份心愿: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因为天然的血缘关系,以及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父母本能的信任,这份心愿本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可是,由于很多家长无法或者不知道如何放下自己的执拗,无意间就与孩子产生了很多的隔阂。随着隔阂的累积,最终衍变成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交流的巨大障碍和鸿沟,直到最后有可能转化为极为糟糕的亲子关系,使得家长和孩子双方都遭受莫名其妙的、难以言说的伤害和痛苦。
既然家长渴望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那就应该了解并掌握孩子愿意把家长当作知心朋友的典型表现。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维度考量,大致可以参考以下情形进行判断和确认:
(1)功课学习层面。
——无论具体的成绩和分数如何,孩子都能够主动或者没有顾忌地如实向家长汇报,尤其是成绩不够理想的时候,无需担心家长产生过激反应。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与家长一起制定或者分享学习目标,并提出合理的、需要家长支持配合的相关要求。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与家长一起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向家长如实汇报课堂学习的状态和表现。
(2)人际关系层面。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告诉家长自己与同学相处的大致情形。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告诉家长与同学产生过的摩擦或者矛盾,并分享自己的处理方法和情绪状态。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向家长表述对某些人和事的好恶。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与家长分享同学之间发生的趣事。
(3)兴趣爱好与课外活动层面。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向家长清楚地表述自己的兴趣,不必担心遭遇家长的阻拦或者干涉。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向家长发出陪同或者参与某些活动的信号。
——能够放心大胆地阅读与功课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课外书籍,不必担心家长的阻拦或者指责。
——有勇气向家长提出参与某些含有一定潜在风险的挑战性活动,不必担心家长的阻拦。
(4)与家长的亲子关系层面。
——不需要为了讨好家长,故意压抑自己的情绪。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告诉家长自己遭遇的委屈,不必担心家长进行空洞无聊的长篇说教。
——丢失或者遗漏钱物,能够主动或者愿意如是告诉家长,不必担心遭遇家长的指责和上纲上线的批评。
——能够主动或者愿意与家长分享除了功课之外的其他心愿和想法。
——能够大方、坦然、自信地向他人介绍家长。
——愿意与家长一起分担家务劳动。
——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一起建立并履行亲子仪式。
——敢于向家长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者看法,并且指出家长的缺点和错误,不必担心遭遇家长的责骂。
参考上述罗列的相关指标,估计有些家长会认为,要让孩子做到这些非常困难;也有些家长会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做的。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但是从意识和认知角度分析,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其根源都在于家长的执拗——很多家长会执拗地坚持以下认知:
——孩子是我生的,我有权对孩子做出我认为好的安排。
——我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孩子的任何回报都是应该的。
——孩子还小不懂事,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我必须替他做主。
——我什么没有尝试过,孩子怎么可能会比我懂得更多?
——孩子就应该替父母争光争气,否则要孩子有什么意义……
作者不想再罗列下去了。如果家长能够注意到,隔三岔五就有媒体披露的那些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惨剧,如果家长能够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感性情绪,从更理性的角度,更加冷静地了解、分析这些惨剧背后的众多因素,有一个重要因素必定无法回避或者忽视,那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所有方式、方法背后的支撑和驱动,都必然受制于家长的意识和认知理念。
换个角度说,如果家长真心想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请放下那些认知上的执拗,尝试从理性出发,从更多维的层次、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目光,认真审视并重建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认知,继而逐步改善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调整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式、方法。
正所谓:
父母天然爱孩子,此爱可叫鬼神泣;
倘若认知有偏差,方法方式必有疑;
一味付出横干涉,莫怪孩子违心意;
重建互信弃执拗,互动无碍两相宜。
所以,作者还是愿意相信:你可以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