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末位淘汰制

从管理上来看,末位淘汰就是一种管理方式、思路、手段、策略,自有其利弊。不过,员工们沉重的心理负担,恐怕从长期看不利于企业。

首先,末位淘汰,虽然是以业绩、能力等对人的评价,并且仅用于工作,但是,在人的感受上,确有对这个人(人的整体)的评价的嫌疑。这实际上是对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侵害、伤害(人类在满足了生存问题之后,自然会开始关注生存的尊严、价值感、生命的意义、幸福感等问题)。

末位淘汰给一个人带来了什么?

抛开理论、头脑的分析,假想被淘汰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家人、好朋友、关系最好的同事,或者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人,就一清二楚了。

恐惧、伤心失望、无助、羞辱、羞愧、自卑、自暴自弃、消极灰暗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这个人怎么办?

管理者更看重业绩,还是更看重那个即将或者已经被淘汰的人,以及时刻煎熬在担心被淘汰的更多的人们呢?

其实,这背后是一个自私或者说是否从极端自私里走出的问题。实际上,管理者(包括企业主)想通过末位淘汰制提升业绩的背后就是关注在自己的利益上,员工们不过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当然,员工们同样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比如加薪、升职、少负责任、工作轻松愉快没压力,等等。

在私利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平衡,是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仁慈之心、正直正义公正、素质人格的表现。因此,只有我们成了看见他人、能更多地关注到他人的利益的人,那么企业的利益、业绩、管理制度等才变得有意义。

否则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人(企业主、管理者、员工)构成的企业及社会,每个人也无法从升职、加薪,即物质水平的提高中获得幸福感。

在人性觉醒的基础上,再谈论末位淘汰制就有了意义。

在尊重人的企业里实行末位淘汰制又有什么不妥呢?

这不过是公司的具体的战略战术问题。比如突然面临了强大的竞争挑战,员工们的工作有些懒散,管理松懈、人浮于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