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质规律
一切人类行动本质上都是对事物的干预,为了达到目的,人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逻辑可称为工程逻辑或干预逻辑。基于此,构建了一个简单模型:左边是目的,右边是手段,手段服从于目的。中间连接目的和手段的,下面是环境和条件约束,上面是相关事物的特性及关系。这些特性和关系的素材来源广泛,包括生活经验、常识、类比、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标杆等。
2.
解释: 时间:27:12
(1)
钓鱼:钓鱼高手深入掌握鱼的习性(如水温、饵料偏好),动态调整策略。
钓鱼和企业管理类似,企业管理中,以客户为中心,就要像了解鱼的习性一样,深入理解客户需求,且客户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受场景、处境等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套用模型,要在变化中准确捕捉。
(2)
开山:古代最初用凿的笨方法,后来发现石灰岩经烤和泼水会炸裂,利用这一特性提高了效率;炸药发明后,采用定向爆破;现在则使用盾构机。技术进步使工程手段不断升级,技术进步(如炸药、盾构机)源于对石灰岩特性(遇水炸裂)的深入理解,这体现了人对事物特性理解的深入推动了进步。
3.
案例: 时间:34:21
案例1:项羽破釜沉舟,利用了人性逻辑。当时项羽兵力处于劣势,他破釜沉舟断绝后路,让士兵陷入绝境,激发了士兵潜力,使其只能全力作战,因为抓住了人在绝境中潜力能超生理极限发挥这一特性,最终取得胜利。
案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原因在于人性,有的和尚不想吃亏,有的想搭便车。解决办法是基于对这种人性特性的了解,制定公平规则,如三人轮流挑水,或者两两组合轮流挑水,通过规则解决问题。
案例3:韩信和关羽在战争中,利用河水特性,分别通过决堤水淹敌军取得胜利;诸葛亮是用火高手,对火的特性理解深刻,在多次战役中巧妙用火,这些都是借助大自然力量,基于对客观事物特性和关系的理解取得成功的例子。
案例4: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是反面案例。守株待兔者把兔子撞树的偶然事件当成必然,对事物特性认知错误;刻舟求剑者不懂物理学知识,错误认为船和水的关系不变,对事物特性理解有误,基于错误认知设计的行动必然失败。
案例5:加拿大棕熊掌握三文鱼在特定季节会逆流而上产卵、跳跃的习性,在合适位置等待捕食,从其行为可看出它掌握了事物特性。
4. 目的手段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范式 时间:43:49
不同领域都可使用目的手段模型,但工程逻辑属性不同。几何学中,利用公理和定理解题,公理不可证明但被认可,定理作为依据用于推理;兵法中有各种范式,如围魏救赵、围点打援等,武将学习兵法就是学习这些范式,理解其适用场景、条件约束和作用,才能灵活运用。在管理领域,上次讲的运筹逻辑和人性逻辑范式,也相当于推理过程中的定理定律,可直接应用于组织流程设计。
5. 优势需求与商业逻辑 时间:48:11
理解客户需求的关键在于识别"优势需求"(优先级最高的需求),需在众多维持性需求中精准排序。
案例1:药家鑫案例
药家鑫驾车撞伤农村妇女后,因恐惧被讹诈,选择"杀人灭口"作为"优势思维"下的解决方案,反映其将"规避风险"置于道德与法律之上。
案例2:李莫愁案例
《神雕侠侣》中,李莫愁被困情花丛时,优先选择"损人利己"(牺牲徒弟脱困),而非黄蓉建议的无害方案(用道袍包土垫脚),体现其"不损人不能利己"的优势思维定式。
优势思维的本质是决策时对选项的优先级排序,不同价值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选择(如药家鑫的恐惧驱动、李莫愁的极端利己)
商业与人性案例共同说明:优势思维可能导向创新或灾难,取决于价值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