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白酒
白酒是由麦子(小麦、大麦)、高粱(糯高粱、粳高粱)、玉米、大米(糯米、粳米)、红薯、米糠等含淀粉质或糖质的作物为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糖化、发酵、蒸煮、蒸馏、勾调而制成的含有酒精的饮料。
白酒以前叫烧酒、高粱酒新中国成立后统称白酒、白干酒。(白酒就是无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掺水的意思,烧酒就是将经过发酵的原料入甑加热蒸馏出的酒。)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约占酒体的98%~99%,而溶于其中的酸、酯、醇、醛(quán)、酮(tóng)、吡(bì)嗪(qín)、呋(fū)喃(nán)、芳香族等种类众多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占总量的1%~2%)作为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却决定着白酒的风格(又称典型性,指酒的香气与口味协调平衡,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质量。酯类是有芳香的化合物,是形成浓郁香气的主要因素。醇类属于醇甜和助香剂的主要物质来源,对形成酒的风味和促使酒体丰满、浓厚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酒产量是指酒温为20℃时酒精含量为65%(V/V)的标准产量。
二、中国白酒的起源
中国白酒的历史久远,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究竟是谁发明了酒,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三皇”“五帝”说
根据最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早在公元前26世纪的黄帝时代,在我国的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了“酒”,其名字叫作“醴酪(lǐ lào )”。
2.“上天造酒”说
“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周礼》一书中已详细记述天上“酒旗星”的存在。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创造了“二十八宿”的说法,它始于殷代确立于周代。关于“酒旗星座”的说法,《晋书》中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
3.“猿猴造酒”说
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
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酒”的液体析出,这样不仅没有影响水果的食用,而且析出的酒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
当然,猿猴从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仪狄造酒”说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láo)”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这是否事实,有待进一步考证。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shú)酒”。“醪”是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为高粱的别称。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
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粱酒的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公元前2世纪的《吕氏春秋》上说“仪狄作酒”,说酒是仪狄这个人发明的。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中说得更具体:“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这说明酒作为一种饮料进入人们的生活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了。
5.“杜康造酒”说
传说是杜康放羊的时候把秫米团放在桑树洞里,自然发酵,让他明白了酿酒的原理。经过反复试验,杜康发现酿酒用的水对酒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于是他便采用了往北十多公里的上皇古泉来酿酒。杜康酿酒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他所在的桑竹林渐渐形成一个村落,叫作“杜康村”。
三、中国白酒部分雅号及由来
中国白酒的别名有黄流、黄娇、欢伯、般若汤、圣人、贤人等。
黄流:出于《诗·大雅·旱麓(lù)》中“瑟彼玉瓒(zàn),黄流在中”,指杯中物,与民间骂人“灌黄汤”是同样的。
黄娇:出于宋人诗句“加餐宜白粲(càn),取醉喜黄娇”。与黄流相联系而更隐晦,娇是取其媚人之意。
欢伯:唐人诗中常见,武瓘(guàn)“隔巷闻欢伯,不招客自来”。汉代焦延寿《易林·坎说》中“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宋代苏轼称酒为“扫愁帚”“钓诗钩”。
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因唐代《开天传信录》及《集异录》中的神话故事,诗人黄庭坚的“万事尽还曲居士”、陆游的“孤寂惟寻曲道士”等诗句,历代吟咏不绝。
般若汤:出于《释天会要》。据《东坡志林》载“僧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栓(shuān)花’,鸡为‘钻篱菜’”。
圣人、贤人:源自《三国志·魏书·徐邈传》和《异苑》故事。嗜酒的人把清酒叫作“圣人”,把浊酒叫作贤人。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出于《世说新语》,好酒称为“青州从事”,劣酒称为“平原督邮”。宋代苏轼贬官惠州时,有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