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训师的职业工具箱

所谓培训师的职业工具箱,在本书中并非指培训工作过程(即课程设计、开发与现场培训实施)中所需要用到的表单、表格之类的工具,而是指培训师在解决和回应各种不同课程主题的相关问题时,所需要涉及的那些具有指导作用和价值的经典工具。

由于这些工具分别都有专家和学者进行专门的论述,本书只选择其中八个较为常用的工具进行概要说明和提示。

(一)SWOT分析法

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也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包括四个维度:S (strengths)优势、W (weaknesses)劣势、O (opportunities)机会和T (threats)威胁。其主要价值在于,能够有效帮我们清晰地把握全局,分析自身在资源和既有条件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把握环境提供的机会,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对于我们做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鱼骨图分析法(5M因素分析法)

5M因素包括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包括:“人”指的是造成问题产生人为的因素有哪些;“机”指的是软、硬件条件对于事件的影响;“料”指的是基础的准备以及物料;“法”与事件相关的方式与方法等是否正确有效;“环”指的是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上五个方面就像鱼的“主刺”一样,每个主刺上还有很多的小刺。这些小刺就是与主刺相关的问题,构成了一条难以下咽的鱼骨头,如果不拔掉,一不小心就会卡住喉咙,让人痛苦不堪。

(三)PDCA循环

又称质量环,也被称为戴明环。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纠正)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具体包括:

(1)P (plan) 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

(2)D (Do) 执行,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 (check) 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A (Action)纠正,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阶梯式上升。

其实,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PDCA循环,培训工作亦不例外,都需要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并进一步进行改进,同时进入下一个循环。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不断完善和提升。

(四)5W2H分析法

又叫七何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5W2H的具体内容包括:

(1)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2)HOW ——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

(3)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4)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5)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

(6)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

(7)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5W2H分析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1)可以准确界定、清晰表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有效掌控事件的本质,完全地抓住了事件的主骨架,把事件打回原形进行思考。

(3)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

(4)有助于思路的条理化,杜绝盲目性。有助于全面思考问题,从而避免在流程设计中遗漏项目。

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完成任何一次的培训项目,恐怕对这七个要素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五)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

其核心内容包括:

(1)Specific(明确性)。指的是目标的描述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

(2)Measurable(衡量性)。指的是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

(3)Attainable(可实现性)。指的是目标要能够被执行人所接受的,并且基于相关资源和条件可实现的。

(4)Relevant(相关性)。指的是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也包括与目标执行人的角色定位的关联性。

(5)Time-bound(时限性)。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

一般而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每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与其目标的确定息息相关。只有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才能称为有效的目标。具体到培训师的工作,当我们在厘定课程目标的时候,也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六)时间管理矩阵

指的是将事情(事务)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划分为四大类,包括重要而紧急的、重要而不紧急的、不重要但紧急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并以此为尺度来分配、安排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处理事情的效率和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管理矩阵作为新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其本质并非要人们去“管理”时间,而是在“时间”这一维度上,如何更好地提高各项工作效率,进而改善人生的整个效能。所以,时间管理矩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先后顺序的安排;二是时间总量的有效分配。

充分理解并运用好时间管理矩阵这一工具,对于培训师的工作及其职业成长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七)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BS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畅谈法、畅谈会、集思法)。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有些基本的要求,除了组织形式、会议类型、会前准备工作、会议实施步骤以及主持人职责等要素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头脑风暴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

——禁止批评和评论,也不要自谦。对别人提出的任何想法都不能批判、不得阻拦。即使自己认为是幼稚的、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设想,亦不得予以驳斥;同时也不允许自我批判,在心理上调动每一个与会者的积极性,彻底防止出现一些“扼杀性语句”和“自我扼杀语句”。诸如“这根本行不通”“你这想法太陈旧了”“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某某定律”,以及“我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有一个不一定行得通的想法”等语句,禁止在会议上出现。只有这样,与会者才可能在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在别人设想的激励下,集中全部精力开拓自己的思路。

——目标集中,追求设想数量,越多越好。在智力激励法实施会上,只强制大家提设想,越多越好。会议以谋取设想的数量为目标。

——鼓励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设想,这是激励的关键所在。每个与会者都要从他人的设想中激励自己,从中得到启示,或补充他人的设想,或将他人的若干设想综合起来提出新的设想等。

——与会人员一律平等,各种设想全部记录下来。与会人员,不论是该方面的专家、员工,还是其他领域的学者,以及该领域的外行,一律平等。各种设想,不论大小,甚至是最荒诞的设想,记录人员也要求认真地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

——主张独立思考,不允许私下交谈,以免干扰别人思维。

——提倡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任意思考。会议提倡自由奔放、随便思考、任意想象、尽量发挥,主意越新、越怪越好,因为它能启发人推导出好的观念。

——不强调个人的成绩,应以小组的整体利益为重,注意和理解别人的贡献,人人创造民主环境,不以多数人的意见阻碍个人新的观点的产生,激发个人追求更多更好的主意。

头脑风暴法也经常在培训实践中运用,能否有效组织学员进行头脑风暴,其实也是衡量一名培训师组织掌控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八)80/20定律

也叫二八原则、帕列托法则(定律)、巴莱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学会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琐事上,要学会抓主要矛盾。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

此外,类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力素质的冰山模型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现场管理的5S理论、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4P与4C的营销理论等,因为在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会经常涉及并运用到,作为培训师,至少也应该有所了解,甚至掌握,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