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端到端流程降本增效的关键方法9分钟

(一)端到端流程的拉通:打破横向协同壁垒

企业的主要矛盾不是纵向专业分工的效率不足,而是横向跨职能协同效率太低。例如,一个涉及 10 个岗位的客户交付流程,可能因部门墙导致耗时超过 10 天,大量时间浪费在等待、信息不互通和目标冲突上。端到端流程拉通的核心是实现策略、信息、责任的协同,具体包括:

1.   策略拉通

各部门的局部策略需与端到端流程的整体目标一致。若部门策略相互冲突,流程将难以推进。例如,研发部门追求技术领先,生产部门追求效率稳定,若两者策略不协同,会导致产品落地困难。

2.   信息拉通

上游部门传递的信息需准确、完整且符合下游需求,避免因信息缺失或误解导致反复沟通、返工。例如,研发部门向生产部门提供的技术文档若不清晰,会导致生产环节频繁出错。

3.   责任拉通

明确端到端流程的责任主体,避免 “多头管理” 或 “责任真空”。以客户投诉处理为例,客服或质量部门若没有跨部门指挥权,难以推动研发、生产等部门快速响应,最终影响客户满意度。流程责任必须是 “团队责任”,需明确牵头人及其指挥权,如同战场上的连长必须能指挥全连作战。

案例:客户投诉处理的责任拉通

某企业产品出现故障,客户投诉后,客服部门牵头处理,但需协调研发、生产、采购等部门。若研发部门认为 “解决投诉” 优先级低于 “新产品开发”,则会导致处理延迟。通过端到端流程明确 “客户投诉处理” 的责任主体(如客服部门为牵头方,拥有跨部门协调权),可大幅提升响应效率,减少客户流失。

(二)流程简化:去除不增值环节2838

企业流程中存在大量不增值环节,这些环节是效率低下、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流程简化的核心是识别并去除不增值活动,向 “无为而治” 的管理境界靠近。

1.   常见的不增值环节

包括无效会议、冗余审批、重复检查、信息传递滞后、返工等。例如,某企业研发流程中,一个环节平均被退回 8 次,大量时间浪费在返工上;又如,部分企业每月召开 30 场会议,若每场会议成本 1 万元,每月仅会议成本就达 30 万,但多数参会者认为会议无实际价值。

2.   简化的关键:从 “权力导向” 转向 “价值导向”

许多不增值环节源于 “权力滥用”(如为享受审批权而设置不必要的流程),而非业务需求。例如,某部门单独上一套 IT 系统花费 200 万,但若将成本计入该部门损益,负责人可能会放弃 —— 因为系统未创造实际价值。

3.   通过机制设计实现简化

借助数字化工具和机制重构,可替代传统管理手段。例如,海尔取消 “承运商管理部门”,改由客户直接对承运商打分:客户签收时评价服务,破损则拒签,评价直接关联承运商结算和份额。这一机制让承运商自主优化服务,无需企业专门监控,大幅降低管理成本。

案例:流程挖掘技术的应用

某企业通过流程挖掘软件发现,其采购流程中 “供应商资质审核” 环节存在严重冗余:审核资料需跨 3 个部门流转,平均等待时间达 48 小时,且 30% 的资料因格式问题被退回。通过简化流程(统一资料格式、线上共享审核平台),该环节时间缩短至 6 小时,返工率降至 5% 以下。

(三)流程标准化:提升效率的核心手段37

标准化是规模化效率的基础。所有实现 “大钱” 的企业和个人,都离不开标准化 —— 通过统一流程、工具和知识,降低对人的依赖,实现 “多快好省” 的结果。

1.   标准化的两种场景

     过程标准化:适用于高度成熟的业务,如财务核算(80% 的工作可标准化)、生产组装等。通过明确标准操作步骤,让初级人员或 IT 系统即可完成,降低成本。例如,麦当劳 90% 以上是临时工,但全球门店的产品口味一致,其核心是 “过程标准化”(如炸鸡温度、时间精确到秒)。

     知识标准化:适用于对人能力依赖较高的业务,如合同谈判、客户沟通等。通过提炼话术、案例、风险库等,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例如,某企业将谈判经验标准化(含谈判指南、典型案例、心理识别技巧),新员工 3 个月即可具备资深谈判员的能力。

2.   标准化的价值

     降低人力成本:将高技能工作交给初级人员(如财务核算标准化后,5000/月的员工可替代 5 万元 / 月的员工);

     实现自动化:通过 IT 系统或设备替代人工(如采购订单下达、发票匹配等标准化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完成);

     提升效率:上海某企业年营收 100 多亿,财务团队仅 11 人,而多数同规模企业财务人员达 30 人以上,差距源于标准化水平。

 

 

 

案例:肯德基与广州酒家的效率差距

肯德基通过过程标准化(如食材处理、烹饪流程、门店运营全标准化),净利润率达 38.5%;而广州酒家净利润率仅 6.5%,部分原因是流程标准化不足,对厨师技能依赖高,难以规模化复制。

(四)对标标杆:引入外部优秀实践

优秀企业的 “密码” 藏在标杆中,对标标杆可帮助企业发现效率差距,引入领先管理模式,形成 “代际差” 优势。

1.   标杆的启示

     拼多多人均销售收入 1400 万,人均利润 400 万,远超多数企业(人均销售收入不足 100 万,利润不足 10 万);

     小米进入空调行业后,凭借供应链整合和线上直销模式,年营收达 750 亿,成为行业第四,其核心是 “去除不增值环节 + 高性价比”。

2.   对标的关键:转化标杆经验

对标不是 “照搬华为、小米的流程”,而是结合自身业务,将标杆的 “效率领先、能力领先” 转化为自己的管理模式。例如,华为供应链增值活动占比 20%,多数企业仅 5%-10%,企业可通过学习华为的供应链流程设计,提升自身增值活动占比。

3.   核心目标:构建 “下一代管理模式”

通过对标,让企业在开发周期、成本控制、产品复用率等方面领先同行。例如,若企业新产品打爆周期比同行短 50%,产品成功率高 30%,则无需担心增长问题。

案例:小米的生态链管理对标

小米进入新行业时,会对标该行业的 “效率天花板”:若空调行业毛利率 60%,小米通过简化渠道(线上直销)、共享供应链(生态链企业协同),将毛利率降至 30%,同时保证质量,以 “高性价比” 快速占领市场。其他企业可借鉴其 “生态链整合 + 去除渠道冗余” 的思路,优化自身供应链流程。

(五)质量改善:降低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是企业隐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不合格品返工、退货、客户投诉处理等。通过端到端的质量改善,可大幅降低质量成本,提升效率。

 

1.   质量成本的经验数据

     当质量水平为 3σ(约 97% 合格率)时,不符合成本(返工、退货等)占销售收入的 20%-30%

     当质量水平提升至 6σ(约 99.9997% 合格率)时,不符合成本可降至 4%-5%

2.   改善路径

通过六西格玛、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工具,提升产品和工作质量。例如,某企业质检员与研发人员比例为 1:1,质量成本极高,原因是产品设计不稳定,需靠检验弥补;通过优化研发流程(如增加设计评审、引入 FMEA 工具),可降低生产环节的质量问题,减少检验人员数量。

3.   数字化时代的质量目标

未来,通过数字化工具(如全流程质量追溯系统),可实现 “不合格品消失、检验员减少”。例如,某企业通过在生产设备中植入传感器,实时监控关键参数,质量问题可提前预警,成品检验员数量减少 60%

案例:六西格玛在电子行业的应用

某电子企业生产的手机屏幕合格率为 95%(约 2σ),年退货损失达 5000 万。通过导入六西格玛:

     分析退货原因,发现 70% 源于 “屏幕划痕”;

     优化包装流程(增加防静电膜)和运输流程(防震托盘);

     半年后合格率提升至 99.9%(约 6σ),退货损失降至 500 万,年节约成本 450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