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止步,求知若愚!3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全球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
“初心”的说法源自日文4,被世人广泛了解是因为日本禅宗高僧铃木俊隆的著作《禅者的初心》。“初心”的含义是“初学者之心”,铃木俊隆认为每个人的本心自足,自足的心是“空”的,因此它对一切持开放的心态,就像初学者一样,总有一份感动,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修行的目的就在于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
“初心”是禅宗修者的秘密所在。
由于天地辽阔、自身渺小,人类的信仰多半总是外求,希望漫天神佛能启迪自己、保佑自己。禅宗是一种很特别的宗教,它向内求,认为人本性具足,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六祖坛经》5有云:“成佛由己不由人”。
禅宗的一大特点是“不立文字”,禅宗真正的创立者六祖慧能虽然有《坛经》存世,慧能本人却是文盲,《坛经》乃是其弟子搜集其事迹和语录所著。禅宗认为,文字只是一种引导工具,它经常会束缚人的心性。佛教典籍众多,有三藏十二部之多,饱含微妙哲理,禅宗对此却不屑一顾,慧能的再传弟子药山惟严禅师表述得很形象:“如蚊子咬铁牛,不得其门!”
某种程度而言,禅宗是哲学的解构者,它引导人类超越理性的限域,回归圆满的内心世界。正是如此,它才不强调文字,而强调“初学者之心”。
按照世俗的解释,初心是“最开始的想法”,“不忘初心”的意思是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也不要忘记当初的感动。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解,因为目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见得最初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按照美国投资家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的说法,人类会有一种误判的心理习惯,很多人会过早确定一些事情,然后由于人类心理的“避免不一致性倾向”,抱持错误观念直到时间的尽头。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人从小不吃洋葱直至老去,即使他长大后知道洋葱是健康食品而且味道也不差,习惯却依然不变。这种行为究竟是不够理性还是初心不改,一望可知。
笔者对“初学者之心”的理解是“保持初学者的状态“,即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灵,不武断也没有偏见、能够接纳无限的可能性,容易被新的事物打动——永不止步、求知若愚——赤子态、有敏锐性、有激情,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初学者之心”深深地影响了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Steve Jobs)(禅宗修者铃木俊隆的弟子乙川弘文是乔布斯非常亲近的修行导师)。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手中成为一家大型公司,但乔布斯始终是一位创业者,即使在年过半百之际,他仍然能保持激光般的注意力(乔布斯自己将这种专注的能力归功于禅修)和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激情。如果乔布斯寿命再延长十年,相信他仍然会有震撼人心的创新。
职场劳作就是一场修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感性的、直指人心的禅宗初心比任何复杂的、逻辑思辨的理性知识更加能让我们接触到企业的本质、接触到人的本质。
6
元认知思维
惯性思维怎样,心智就会怎样,因为你的灵魂已经被思想浸染。
——马可·奥勒留7
在每个人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中,能让一个人的认知得到飞跃式提升的最佳方式是元认知思维。
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自己的认知过程。假想一下,你突然灵魂出窍,从空中俯看,看到了你自己待人接物的种种行为以及背后的原因,也许一瞬间,你对自身的认知模式有了认知,这种认知就是元认知。
人有三种状态:一种是自己被基因和身体内的激素控制,此时人与其它动物无异;第二种是显意识中的自己,也就是理性控制下的自己;第三种就是处于元认知思维下的自己。如果你是冥想爱好者,也许你能很快明白它是怎样一种状态——对外观察当下流逝的时光、对内观察自己的念头、意图和行为!
说得稍微深入一些,所谓“我”,实际上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独立个体,而是多个自我身份的混合体,大脑把这些身份混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我”,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叙述自我”,这个统一的“我”使每个人不至于陷入无所适从的混乱之中,元认知思维影响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叙述自我”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强调人对自身的“觉察”,觉察是元认知的基础。所谓觉察就是观察自己行为之下隐含着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试着觉察一下自己的情绪,看看情绪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 当看到一个让你不舒服的人,试着觉察一下他的哪一部分、什么特质让你不舒服?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想要你做些什么?自己的这种感觉从何而来?
- 当你开始一项工作,试着觉察自己的想法,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对你的意义在哪里?做到什么程度自己才会满意?是真的满意吗?
……
当你能够清晰地觉察到自身的想法,你的“叙述自我”就会更加完满,这和佛学的概念非常相似。“佛”这个字是古梵语的音译,它实际的涵义是“觉者”。佛学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觉”入手,逐渐经过觉察、觉醒、觉悟,成为自觉、他觉、觉满(觉行圆满)的圣人。古老佛学和现代心理学在理论和词汇的使用上惊人地趋同。
人类思维的惯性远大于行为的惯性,千万不要认为你的思维多数是由理性(显意识)控制的,实际情况是你的多数想法和判断完全不经过你的理性思维,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控制你的行为。如果想要发生改变,训练元认知思维是一个好办法。
训练元认知思维的方法有两个:
方法一:每天静坐冥想半小时8
静坐冥想是寻找内在途径的科学——它有利于活在当下,察觉自己本身就具有的智慧和思维模式。
如果你没有静坐冥想过,建议你试一试。静坐的方法很多,你可以试一试“观息”的方法,把自己的全部心神放到自己的一呼一吸上,只去体会气息从鼻孔中进出的那一瞬间感受。如果有杂乱念头的干扰,不要去管,保持“正念”9的状态——注意力全部都放到呼吸上,不要被杂念带走即可,对周遭的环境和自己保持有意识但不做评判的觉察。
当你开始静坐,你会发现两种常见的状态:
- 不到一分钟,你的专注就不见了,就会被杂念带走,思绪不知道飘到什么地方去了;
- 开始觉得昏昏沉沉,要打瞌睡或者已经要睡着了。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把思绪拉回,不要烦躁,继续专注即可;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则需要调整一下你的静坐时间,困倦的时候不要静坐,精神饱满时静坐为好。
如果你能坐住了,你会更加惊讶——心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杂念?!只有你真的入静了,你才会知道人心中的念头百转千回,千奇百怪,无一刻止息(心猿意马,此之所谓也),其中绝大部分念头在正常情况自己无法觉察。
方法二:与自己对话
如果工作生活中碰到让你生气(情绪波动)的事情,在开始做下一个动作前停顿几秒钟,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生气?生气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怎么做?为什么我会这么做?
- 我是否有必要为此生气?
不管这件让你生气的事情如何处理。回家之后,拿出十五分钟“自己和自己对话”(这个过程最好在你精力充沛、头脑清醒的时候完成,而不是神困思倦的时间段):
- 我以前碰上过类似的事情吗?
- 每次我都是怎么处理的?
- 我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处理模式?
- 为什么我会形成这种处理模式?
- 以后我应该怎么做?
可以把这些问题和你的答案用笔写下来,或在电脑上记下来。如果你有进一步挖掘的愿望,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下来,做一个思考档案时时翻阅。
元认知思维之所以难得,因为它是反直觉的,和人类的基因相悖,它可以帮助你有效地思考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烦恼,进而解决问题——成功的原因往往不是你比其他人更努力,你只是拥有比别人更正确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