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是用成本优势做市场。医药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低,涉及面却很广,包括中间体、原料药、化药制剂、中药、生化药、植物提取等,其中近一半是原料和中间体,真正制剂的出口少之又少。
以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的医药企业,基本是基于现有的资源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原料药和中间体的成本优势,逐步成为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一员。但近几年我国医药品出口额增长率持续下滑,2015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与国际市场原料药的毛利率下滑有关。由于出口低附加值的中间体和原料药,这类企业往往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自身生产的低成本,因此也容易被替代,有时甚至会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因此,像华海、海正这样原来是原料药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原料药国际化后,开始谋求国际战略转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产业链延伸到制剂来提升产品附加值,最终把终端产品打入了欧美高端市场。
现在,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的逻辑思维和战略思路已发生根本变化。今天的中国医药企业不走国际化,明天的中国市场与国际接轨也将倒逼着国内企业“走出去”。那么,中国医药企业为什么要拓展国际市场?主要有四大因素:
(1)企业家的国际化。
医药企业国际化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家的国际化,企业家是企业发展这部机器运转的“心脏”。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实质性资本和关键性资源,是企业运作和发展的“灵魂”。中国医药界拥有一批成功的企业家,不但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还具有良好的国际化意识、宽泛的国际化视野,能结合企业未来发展制定出较为系统、完整的国际化战略。
(2)政策外因驱动。
2015年以来,中国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药政策监管开始走向科学化,和国际先进的监管理念全面接轨。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实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行、优先审评审批制度的落地及CFDA成为ICH成员等一系列政策与举措,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政策环境的改变驱动中国药企国际化进程。例如通过在境内外同步临床开发来加快创新药物审评,通过中美双报来保护国内市场的价格等,都是政策改革带来的企业策略调整。
(3)企业内生动力。
中国部分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做得非常好,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囿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不少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开始将国际化视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寻找新生的蓝海市场,寻求业绩增长空间,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原料药出口相比,制剂出口的利润率更高,而且在美欧等规范市场,市场规则透明,价格竞争充分,仿制药可以通过价格优势快速占据市场份额。如恒瑞医药有9个制剂产品获准在海外销售,预计国际制剂业务收入将超过10亿元,国际化正成为恒瑞新的增长引擎。
(4)资本因素推动。
中国药企的海外并购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6年并购总金额达55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39%。尤其是在规范市场,并购交易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布局国际资源的步伐明显加快。与国内医药并购市场相比,海外优质的医药企业更多,且估值比国内企业更低。擅长资本运作的国内药企已经把国际化视作战略领先,率先占领发达国家高端市场,抢购优质海外资源,组建国际化团队,获得先进技术和优势产品,在国际化进程中提升运营效率,超越竞争对手。
中国药企要出海,首先要认识到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差别。我简单谈几点:
第一,疾病谱不同。
发达国家的治疗领域中,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用药占比最大,其次是消化道和代谢用药;而国内市场是以抗感染药和心血管药物为主,疾病谱不同,用药结构不同。这种疾病谱的不同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国际化战略时,需要有清晰的目标认识,企业的国际化究竟是为了更大的国际化市场还是为了中国的市场,不同的战略目标,对产品的选择自然会不同。
第二,产品属性不同。
全球前十大的产品中,适应症主要是自身免疫、肿瘤、糖尿病等产品,产品临床治疗优势显著,而我国前十大产品几乎谈不上真正的疗效显著的产品,正所谓国际医药产品大而强,而中国医药市场产品大而不强。像这样的产品显然无法国际化,在国际市场没有任何竞争力。所以企业不应以自身的大产品进行国际化,而应该选择真正有治疗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产品进行国际化尝试,哪怕产品本身没有在国内卖得好。
第三,市场形态不同。
国际市场竞争者多,属于价格充分竞争的市场,并且渠道被高度垄断的,市场渗透快,价格驱动,竞争激烈。像华海这样国内本土国际化先行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也是采取了广泛合作的方式,参与到销售环节,这与国内本土市场可以自建销售队伍的做法有本质的差异。
对于想走国际化的医药企业来说,不管是想复制恒瑞医药、绿叶制药这类以产品驱动的企业,还是想模仿复星医药、人福医药这类以资本推动的企业,都应当先瞧准市场,看准产品,定准战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企业战略意图选择切入点,实现新时期下的企业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