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浓香型白酒在中国白酒市场总量的占比超过70%

浓香型白酒在中国白酒市场总量的占比超过70%,但是它不是一开始就在我们整个白酒中占这么高的比例。其实第一届全国评酒会的时候,四大名酒中浓香型只有一个,只占了25%;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8个名酒中浓香型就占了4个,达到50%;第三届达到最高比例,在8个名酒当中占到了5个;1984年第四届在13个名酒中占了7个;1989年第五届在17个名酒中占了9个。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白酒行业中以泸州老窖一家独大,继而成为全国酿酒行业积极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1959年,泸州老窖公司主编的新中国第一本酿酒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问世,泸州老窖大曲酒属于浓香型白酒,追随者根据书中叙述的酿酒技艺所酿之酒自然也就是浓香型白酒。

1985年至1989年期间,受商业部、轻工部、农牧渔部和四川省商业厅等单位的委托,泸州老窖职工学校开办了2~5个技术班,为兄弟酒厂代培技术骨干,这些技术骨干后来均成为当地酒厂的技术骨干乃至分管技术的厂级干部,为浓香型大曲酒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为何现在市面上高度浓香型白酒的度数普遍在52°

从制造工艺上来说,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缔合最好的度数是52°~54°,此时酒的口味最醇和。比如,酱香型酒经过发酵蒸馏得出的第三、第四、第五轮次的酒是最好的酒,大约是53°。而浓香型酒在酿造过程中,经历“掐头去尾取中间”的生产工序,产出的酒度数也是在52°左右。除此之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作为酱香典范的茅台,由于酿酒工艺的原因,酒酿出来后的度数并没有像浓香型等其他香型度数在60°以上,而是在55°~58°,作为正宗的酱香酒,酿出来后是不适宜直接喝的,除了要经过传统的脱新期外,还要再储存3年左右,此时酒的度数大概就降低到53°左右。

从52°白酒的发展来说。泸州大曲酒从1953年开始出口,由香港转销世界各国,年销售量大约在50吨。那时出口到国外的泸州大曲酒度数都是60°,算是极烈的酒种。虽然当时国外市场希望中国能出口更低度数的白酒来迎合出口市场需求,但对于当时的白酒行业来说,给中国白酒降度其实是一项技术难题。因为若酒度下降到55°以下,就会出现浑浊现象,而当酒度提高或酒温上升,酒体又会变得透明澄清,不同酒种临界点并不相同。当然,这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现象,虽不会影响酒质,但会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所买的酒是不合格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所以,当时各个厂家生产的白酒酒度一般保持在55°~65°之间。后来中国研究员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给中国白酒降度的同时,又能保证酒体不浑浊的办法,通过不断地试验及探索,最终成功将泸州老窖大曲酒的酒度从60°降至52°,随后普及到全国各白酒企业,同时推向国外市场。

六、茅台为什么是53°最为经典

从茅台酒诞生以来,特别是1951年茅台酒厂国营之后,高度茅台酒的度数一直在53°左右。历史上也曾有过54°和53±1°的茅台酒,后来随着生产工艺的稳定和对茅台酒品质认知的提高,最后确定高度茅台酒的度数为53°。

有个经典的科学实验:53.94毫升的纯酒精加49.83毫升的水,混合物体积不是103.77毫升而是100毫升,减少了3.77毫升。

即:53.94+49.83=100,而不等于103.77。这个公式能证明什么呢?原来,蒸馏酒在53%vol,即53°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缔合得最紧密。

七、酱香型白酒酒体为什么会发黄

酱香型白酒中联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主要来源于酿造和储存环节,尤其是白酒储存过程中,酒体内部发生着缓慢而复杂的化学变化,使联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增加,因此酱香型白酒的储存时间越长,酒色越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