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随访督察

当刘峰决定密切关注大李近来的表现时,对他过去的周报表、月报表及销售机会表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有好几个重要客户都已经跟进半年了,但是没有结果。从报表的历史记录来看,大李对这些大客户的拜访频率很高,超过了其他同事。从报表中拜访的对象分析,大李与这些客户的采购经理、技术经理、生产经理和总经理等都进行过会谈,沟通对象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结合周例会中大李的工作汇报,他应该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样品、说明书、方案等,无一不全。

于是,刘峰决定和大李共同去拜访一家名叫荣威的大客户,刘峰以大李同事的身份一起见了荣威的采购经理张先生。刘峰发现张先生见到他的时候,眼睛一亮,问大李:“这是你们公司的技术专家吧?”大李摇头说:“不,这是我们销售部的同事。”刘峰发现张先生脸上闪出一丝不愉快。按照事先的约定,刘峰作为旁听者,见证了张先生和大李的对话。

大李:“张经理,我们就双方的合作已经接洽了将近6个月的时间了,而且您告诉我,按照你们的计划,这个月应该决定上设备了,所以我今天过来也是快人快语,冒昧问一下您那边有决定了吗?”

张经理:“李先生,其实从一开始,我们老总及技术经理对你们的产品和公司信誉还是比较认可的,你来了这么多次,我们老总都亲自接待过两次,而其他供应商未必有这个机会和我们老总见面呢。”

大李 :“那真是非常感谢,您看我们的合作还有其他问题吗?”

张经理:“问题应该不太多。只是我们老总上次问每次都是李先生独来独往,你们公司不可能没有技术专家,怎么从未来过。”

大李:“张经理,这个我上次和你解释过,我们技术部同事这段时间特别忙,是你们老总觉得我提供的产品的特点及技术分析,以及资质证明还不够吗?我记得你们技术部李工上次夸奖我介绍的非常专业呢,你觉得我提供的资料和做的介绍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张经理:“那倒没有,只是老总……( 沉默)”

大李: “您有什么可直说。”

张经理: “没什么。对了,上次你说的那个学校可特招的事情,不知和你的那个校长同学联系了吗?我太太正好问起来了。”

大李:(略显尴尬)“这事还在联系中,您放心,我全力帮忙。”

张经理:“哦,看来联系周期够长的,对了,我正好还有一个会,就不陪你们多聊了,改天我们再谈,失陪了。”

大李: “好的,打扰了。我下周给你打电话。”

刘峰回到了办公室,关上门,一边回味今天的对话,一边对照过去大李的报表,心里感叹,有些东西的确是报表无法反映的。

销售报表毕竟是被销售人员“加工”过的,不能完全反映销售人员的实际工作状况,销售经理也没有火眼金睛,能看透报表背后的问题。俗话说的好——眼见为实,必要时还需要随访督察。过分相信销售人员的表格、表单和销售会议上的解释,很容易被其牵着鼻子走,会被销售人员认为“好糊弄”。随访督察的另一个目的是:如果销售经理长期不在第一线,听不到战场的枪炮声,就无法准确掌握市场动态、竞争、客户需求等变化,导致所制定的目标、策略、计划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脱节,也将逐步失去对市场的把握和控制。

京东的老板刘强东,每年都要下市场亲自做一回快递员,他从客户对快递员的态度是否热情来判断京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的客户看到刘强东是陌生人,就问:“小李为什么没有来送货啊?”也有请他进屋喝水、吃饭的。他说:“这比市场满意度调查更准确。”

娃哈哈老总宗庆后跑市场,几乎成了营销界的佳话。宗庆后是一个大忙人,上百亿资产的企业里他事必躬亲,要管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常有忙不过来的时候,但有一件事他是长期坚持的,那就是亲自跑市场,十几年如一日——1年中有200多天在市场一线。

宗庆后经常对媒体说自己是靠感觉做市场的,他一般不相信所谓的规范市场调研,对于有些公司花很多钱请国际、国内知名的营销管理咨询公司做市场调研,动辄就是厚厚一大本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觉得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他说市场的情况下去转一圈回来就有感觉了。其实是他在市场上走访的过程中能获取很多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例如新产品口感好不好、包装好不好、广告效果怎么样、竞争对手在做什么活动、经销商对公司政策的意见等多方面有效信息,他再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从而进行市场决策。

一般来说随访督察有两种形式:随机性督察和针对性督察。随机性督察就是通过不确定时间、地点、对象的督察行为,发现问题和采取纠偏措施,同时约束下属的行为;针对性督察是针对报表、例会、日常沟通、客户投诉等发现的问题而采取有目的的督察活动。随访督察时,如果出现:销售人员只见老客户不见新客户、对客户的地理位置不熟、见不到决策者,都应该引起你的注意。此外,随访督察还可以和销售经理的现场指导结合在一起。

随访督察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