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管理职类、主业务职类、非主业务职类的各岗位序列(详见本书附录之表1“岗位职类”)所匹配的招聘策略与重点有所不同。如表3-1所示。
表3-1 企业招聘策略与招聘职类匹配图
【案例故事】一场生动的“辩论”
为一家中型企业做招聘培训的模拟PK赛时,发生过一场生动的 “辩论”。
为强化招聘环节的培训效果,与人力资源部协商,以分组PK的形式将公司现有部门两两分组,组成临时的招聘面试小组,每组自行分配面试官、应聘人员与记录员的角色,轮流上台演示招聘面试,之后其他组分别对其进行点评并打分。
在其中一组上台演示面试市场专员的流程后,轮到财务经理所在的2组点评,财务经理针对面试官所提的问题,坦率地说出个人想法:“既然是市场专员这样的基层岗位,面试官就问他能否承担本岗位工作的问题就好了,你们却花了那么多时间问他对咱们企业的发展期望,还有对自己的成长期望,我觉得有点浪费时间。招人,来了先干活,干好了再说别的。”
没想到,话音刚落,5组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立即反驳:“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我们招每一个人都应该本着既要匹配岗位,又要长远培养的目的,为每一位员工做职业规划,哪怕是最基层的专员岗位。要让他们在我们公司有归属感,这样他们才能工作起来踏实,让他们不仅有对自己成长的期待,更有对公司发展的期待。”
财务经理马上接过来:“你想培养这样的基层员工,没准人家就想在你这里干两年就走呢?咱们还是想得太多了,现在就应该先招一来就能干活的,先把本职工作干好了,如果的确干得不错,再想如何进一步培养也不迟。”
人力资源部经理不依不饶:“我们首先要为这个岗位招人,为部门招人,但是我们更要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人才梯队的发展。如果只为目前的岗位招来一位看起来还算适合的员工,而没有考虑企业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发展,不需要两年,说不定一年就会出问题:不是部门领导觉得他成长慢了,就是他自己觉得公司发展慢了,照样一拍两散。企业招人需要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更要花钱在各网站发布招聘信息,这些都是企业实打实的付出。我们更希望,每一次付出能有更高的性价比,招来稳定性好的员工、有潜力的员工,而不是为了招聘而招聘,每次都是走马观花、应付交差。”
按照规则,作为讲师的我,应在每组展示完毕并且各组评议之后做最后的总结点评。财务经理还想再说什么,此时我不得不重新站回讲台。
我对大家说:“本来是想再等一等,但是再让她俩这样说下去,‘火药味’更浓了。”大家一下全笑了。我接着说:“大家看到她们二人的争论,表象是对面试时所提问题的不同意见,其实是对招聘本身的理解不同,也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招聘策略不同:一位是为目前需要的岗位招人,另一位是为企业发展招人。我们要感谢她们二位的真实点评,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工作冲突。因为每个人对工作的理解不同,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矛盾与问题。就招聘来说,每次招聘之前,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有必要统一招聘策略、达成面试共识,这样才能达到招聘效果。”
大家听完,频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