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律师在处理此类协议的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认为在实务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意保密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是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又不涉及具体事项,为何还得注意保密呢?我们认为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事,确实有必要考虑保密。一来是为了防止泄露商机;二来是怕影响将来项目中标结果的效力。
1.防止泄露商机
假如双方准备合作的领域是一片大有可为的“蓝海”,而且其他同行都还没怎么发现,那么这时签合作协议时就应该低调些,以免被竞争对手知道后抄近路“截胡”。不是说“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第二个吃螃蟹的就是狗熊”么?要想成为行业的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有时就是得比同行先出发才行。所以,双方如果要合作的恰好是新兴业务领域,那么,最好还是低调一点啦。免得到时候“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避免影响项目中标结果
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人与投标人不得在确定中标人之前就投标价格、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在不少依法必须公开招标的项目中,如果招标人在招标前就与中标人就招标项目签订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且条款内容涉及到项目实施方案、金额、垫资比例等实质性事项,那么没中标的竞争对手则很有可能会揪住这一点不放,质疑中标结果。这不仅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弄不好还会把项目搅黄了。
很多地方政府喜欢高调宣传这些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事宜和细节,有的甚至还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大力宣传。究其原因,可能与招商引资有关,这些协议可以作为招商引资的阶段性成果。不过这样做确实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在实务中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事例。现在市场竞争那么激烈,没中标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去找根救命稻草“闹一闹”。
当然,如果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高调”一把,就是为了“造势”,那就可以完全忽略这一点。反正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二)注意把握条款的具体内容
正如前文所述,有不少战略合作协议在签订后并未实际“落地”,或者未能按最初设想的那样“落地”。因此,为了避免承担“违约责任”,双方应注意不要让此类协议的条款具有法律约束力。
协议中一定要加上“不构成法律约束力的义务或承诺”之类的文字表述。即使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加入此类语句,也应该注意不要约定具体的责任、义务。记得强调“以双方签订的具体项目合同的约定为准”。
如果双方认为确实需要提前锁定各自的权利、义务,需要详细约定后续合作的实质性内容,那双方就得注意,这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了。双方应该将其视为一个业务合同,各自在内部按业务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例如,有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会约定双方共同设立公司,认缴出资或者约定项目的支付进度等事项,这时得对这些条款另当别论了。
在起草、审查此类协议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意识到,一份协议的性质并不取决于名称,而是具体的条款内容。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协议说了啥内容。
(三)让合适的部门来管理
按说涉及战略的事项,最终当然得由公司的最高决策层来研究决定。但是在公司内部的管理部门中,公司应该选定一个合适的部门来牵头管理战略合作协议的起草、谈判、签订及后续管理。
由于思维定势,很多公司习惯于将此类协议交给合同管理部门或法务管理部门管理。窃以为实为不妥。在这两个部门眼中,这种协议又没有法律约束力,并不是具体的业务合同。他们的职责主要是防止这些协议的性质从双方设想的初步意向一不小心变成可做为“呈堂证供”的承诺。
最适合管理此类协议的部门应该是公司内部负责战略或市场发展的部门。因为大多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么事关公司发展的战略,要么事关市场开拓。这些事项才是此类协议背后的“文章”。既如此,这些“文章”让这两个部门来做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公司的战略方向、市场开拓,不都是他们该研究的课题么?
因此,再也不要让合同管理部门或法务部门来牵头管这些协议了。让他们来把握公司的战略方向和市场,岂不是勉为其难?
综上所述,公司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首先应该注意避免“挂羊头,卖狗肉”,以防协议变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文件。然后还要注意保密,最好是“暗度陈仓”。最后,就是得在公司内部选对合适的部门来管理这些协议。
第三章 决策——如何通过调研确定项目产业定位
针对项目合作园区进行产业定位,向集团投资决策委员会和政府部门提供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也是EPC+O项目合作与落地的敲门砖。没有产业定位,后期的项目规划设计、产业招商和园区运营犹如空中楼阁,无本之木,为日后的工作埋下隐患。
何为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经济发展阶段中,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以及广泛、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它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和良好大发展潜力,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所以,产业定位是产业地产项目定位的方向。由于产业地产是中小企业聚集的载体,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聚与集群效应,必须从产业定位入手,对入驻企业有所选择。通产业的企业聚集,更能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也更有利于项目的后期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