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形冠军”概念与中国隐形冠军研究

(一)隐形冠军的经典定义

隐形冠军确实不是一个新概念,但这两年中国提及的比较多。1986年,赫尔曼·西蒙教授在参加一个会议时发现,德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1/4,可出口却是美国的好几倍。经过研究,他最终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

从词义本身来看,隐形冠军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隐形,指的是不为大众所知,但在产业链上、在重要客户群体里,是比较出名的。二是冠军,体现为细分领域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即市场占有率。

隐形冠军在中国引起热议,与当前经济形势有关。现在中国正经历产业转型,经济增长从过去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德国和日本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创新占据了重要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隐形冠军的成长路径,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重点要关注创新。

近十年来,国内对于隐形冠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西蒙理论”的推进,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指标体系,比如收入水平、创新投入等,这一指标会动态调整,每年的门槛越来越高。国内的研究倾向于对这一理论进行推进,围绕已经公布的一些隐形冠军企业的特征、成功之道,以及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开展要素研究。二是集中在案例和实证研究,集中在对个别企业的经营方法和特定策略进行研究。

西蒙当年提出,德国有1300多家隐形冠军,中国只有60多家,对标德国的成功经验会对中国企业有所借鉴,是比较重点的研究方向。

同时,把隐形冠军研究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培育相结合,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因为二者具有几个共通点,比如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进行突破;对产品和技术封锁进行突破;占领技术、标准、人才的制高点等。

结合德国、日本、中国已有的隐形冠军,我们可以对隐形冠军作一个界定,即专注于某个细分市场,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在某个领域市场的份额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及持续发展能力,在本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行业标准制订的主导权,研发投入、专利、利润率明显高于同行,占据产业链比较高端的位置。

(二)中国隐形冠军研究面临的问题

一是研究方向。

从国际竞争视野来看,隐形冠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要培育方向,也是中国应对当前国际贸易战形势的重要博弈策略。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将隐形冠军作为一种可选的经营之道,重点在于鼓励中小企业增加对专业化经营策略的考量。

然而,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态势与政策需求、国内外发展形势等各方面的变化,培育隐形冠军策略应当提升到中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应对国际博弈格局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需要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国内外发展格局、国内政策体系等进行系统梳理与宏观把握,从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策略变革方向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要把隐形冠军的培育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培育结合起来,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突破技术封锁、突破产品封锁,从占领技术、标准、人才的制高点这些角度来研究。

二是研究对象。

赫尔曼·西蒙将隐形冠军定义为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世界前三强或某一大陆上名列第一、营业额低于50亿欧元、非众所周知的企业。实际上,随着企业和市场的动态发展,隐形冠军很难从产值、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作量化定义。

笔者认为,隐形冠军应当是专注某细分市场,专业程度较高,在某一领域市场份额具有明显领先优势并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在本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行业标准制订主导权,研发投入、专利以及利润率显著高于同行业企业,占据产业链高端,很少直接面对终端消费市场的创新型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