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经济综合体,也是二线城市战略定位的载体。载体也就是“地气”,要做的就是“接地气”。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要反映区域性的特定资源,以及开发和利用,而这些需要不断优化,战略地位就是这个优化的指导思想。这个战略定位应该与城市营销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营销成为品牌的推广,而不是一个口号。
(一)二线城市战略定位策划合适的做法——超常规策划
按重要程度排序:
(1)经济角度:由于二线城市人口膨胀,保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平台的构建是关键,有了平台就能吸引资金、企业,产业能够集聚。
(2)社会角度:社会环境具有可识别性,企业就会自动对号入座,因为不同的企业发展需要不同的社会环境。可以仔细想一想,东北的二线城市、华东沿海二线城市、华南沿海二线城市,社会环境有很大区别。
(3)人文角度:人文特色,给经济加入人文特征,形成人文经济发展模式。
(4)消费者心理角度: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生活舒服很多。
(5)设计角度:避免“千城一面”,从生活方式、人文特性中寻找特性。
(6)管理因素:城市运营平台及服务保障,引导产业集聚。
(7)营销因素:这时再做营销是锦上添花,无须刻意营销,因为上述角度处理好,营销就会形成口碑。
(二)二线城市战略定位策划常规做法——设计机构
按重要程度排序:
(1)设计角度:大部分设计机构的设计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赶制规划设计图纸。不排除有些规划设计有创意,但多数设计机构到此就不再深入考虑了,因为其他角度与设计没有关系。
(2)营销因素:基本上不考虑。
(3)管理因素:不考虑。
(4)经济角度:按要求规划区域与面积,调研与设计无关。
(5)社会角度:不考虑。
(6)人文角度:愿意造湖、挖湖,研究不多,生搬硬套。
(7)消费者心理角度:与设计无关,几乎没有设计机构研究。
(三)二线城市战略定位策划常规做法——一般策划机构
按重要程度排序:
(1)营销因素:找一个可以识别的口号,甚至改地名营造轰动效应,或者刻意提炼一个定位。
(2)设计角度:由于考虑得太少,设计成为画图的工具,最终造成“千城一面”;多数策划机构到此就不再深入考虑了。
(3)管理因素:可以被城市经营者很好地管理,或者在其能力范畴内。
(4)经济角度:直接卖地或者来者不拒的招商引资。
(5)社会角度:因企业而改变社会环境。
(6)人文角度:知道文化的作用,但认识肤浅、粗制滥造。
(7)消费者心理角度:微观考虑的少,多关注宏观,很少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