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反映货物波动特征,起着很重要的货物需求指示作用。而ABC分类则标识了货物对待程度的区别程度,两者结合就更加有助于我们制定库存策略。
货物价值和需求变动的结合,形成了九种货物特性。诸如AX,BY之类等。针对不同特征,因材施法。
图2-7 ABC-XYZ九宫格
每一种组合代表着一种特性,下图是对这九种组合特性的说明。
图2-8 ABC-XYZ结合特征表现
如果产品是AX,则它们需求非常稳定,并且库存价值较高,因此避免持有大量库存,减少资金积压在库存上,同时稳定需求的情况下,可以设立计算机定期自动订货处理,人工干预为辅。
而产品为AY或BX时,虽然AY的库存价值较高,不过需求处于一定的波动,但属于可以控制风险,因此可以参考过去需求的平均值来持有备货库存,不过库存价值高,注意减少备货量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由此存在的缺货风险。同样BX库存价值相对低一点,需求平稳,也可以参照过去需求平均值来备货,库存量不需要考虑备太多,足够和一定程度上安全保证供应即可。两者也可以设立自动订货,
AZ类型的货物,价值昂贵但需求不稳定,可以通过共识的订货点上来进行连续的小批量订货以应对,从而减少库存的持有避免占用更多的资金,甚至更进一步为了资金考虑,仅根据订单来备货,并让客户明白和接受备货的提前期。BY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策略,考虑到库存价值相对低一点,需求也较平稳一点,订货的数量和库存持有量根据波动特征,例如季节性等适当增加。对于CX需求平稳,价值不高,采用双堆法。
BZ的产品类型,即需求不确定,需要更大的库存覆盖率。一个有用的经验法则是采用定量订货,当库存降低到一个位置的时候,订购到某个得出共识的最大库存点。至于CY类型产品,库存价值低且具有可控制的风险,设立需要较小的库存覆盖率来满足需求。
最后,代是CZ产品,其存在积压的高风险,尤其是不要在这些产品上放置过多库存甚至根本不放置任何库存,只要按照订单备货。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这9种不同特征,设立不同的库存持有天数限制,从而对该类性的SKU进行有效的库存管理。比如AX的库存持有天数限制值设立在10天,而AY则设立在15天。
图2-9 ABC-XYZ分类的各自持有库存天数
【小插曲】洞中窥天,能见全貌?从样本推算总体
标准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我们可以通常利用Excel函数来帮助计算。不过函数却有两组,分别是stdev.p和stdev.s。同一组数据,分别标记为A组和B组,两个函数计算出来的标准差结果却是不相同。
表2-7 标准差计算差异
A组数据,使用stdev.p来计算,结果是196.65;B组数据,使用stdev.s,结果是205.40。
标准差的计算,是方差的开方。方差是一组数据,数值与均值的偏离程度。
当手头拥有一组数据,并且知道这组数据的全部,那么它的方差公式如下
其中
:总体方差
:总体均值
:样本大小
但是即使手头拥有一组数据,只是知道这组数据里的某部分而非全部,那么在这里是无法计算出该组数据的方差,而只能通过所知道的有限数据而估算这组的总体方差。其公式就是
:样本方差
:样本均值
:样本大小
在这里,方差不再用表示,而是用
来表示其是样本的方差,和
这个总体方差以作区别。至于用样本n减去1,因为它不是计算,而是利用已知的部分样本数据来估计整体的方差,为了估计得更准确一些,除数用了n-1,而不是n,这样的出来的结果会略大一些。
使用除以n-1计算的这个公式经过证明,在任何时候都是能够得到比较接总体标准差的结果,这就是所说的无偏估计。用数学的说法就是:这个估计值与正值之间的误差是收敛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这个估计值比较靠谱。
数学上讲,当n越大时,这个估计值就越接近真值。实际意义就是,样本数量越大,就越能代表总体。
那么总体标准差的公式如下
在Excel中就是函数stdev.p,用以计算整体数据的标准差。如上例A组,12个数据就是整组数据的全部,那么就因此计算出这一组的标准差。
而样本标准差的公式如下
在Excel中就是函数stdev.s,用以估算总体数据的标准差。如上例B组,12个数据只是其中一部分数据,并不知道全部数据,因此通过这12个样本数据来估算出总体的标准差。
按照中心极限定理,样本平均值约等于总体平均值,且不管总体是什么分布,任意一个总体的样本平均值都会围绕在总体的平均值周围,并且接近正态分布。
图2-10 样本与总体分布的表示
一般现实处理上,我们获得总体样本的所有数据来处理库存等的机会很大,那么使用总体计算标准差自然更为适宜。另外无论是用stdev.p还是stdev.s函数计算标准差,从而得出变异系数和XYZ分类,这个结果的差异并非大得无法接受,而XYZ分类的重点在于区间的划分,而非过分着眼于计算的精确,那么即使都以stdev.p计算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