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小人物的忠勇:好兵学狼瞫

先轸以下犯上,虽以死悔过,却算不得是个好下属。与先轸有关,他的一个下属勇士,被《左传》称为君子,这是极少见的将君子荣誉授给一个武夫的案例。

先轸一死,晋国的敌人就开始寻机报仇。前625年,秦国三帅再次率军前来雪耻,两军在彭衙对阵。大战还没开始,晋军就突然冲出七八乘战车,后面跟随一百多人,直奔秦军大阵。

这一小队晋军勇猛异常,虽然陷入包围,最后被消灭,却把秦军大阵搅得阵不成阵。晋军战鼓擂响,发动攻击,秦军被击溃,再次惨败而归。

这个小队,特别是小队的领军者,在反击秦军的第二次战斗里起到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作用。但这支小分队,却不是晋军战斗计划里的规定出击,而是一个勇士向死去的元帅先轸致敬的又一次自杀式冲锋。

实施这次自杀式攻击的,是一位叫狼瞫的晋国士兵。这是怎么回事呢?

狼瞫在崤之战(前627年)时,把秦国一个著名的大力士,也就是被俘虏的褒蛮子及时刺死,救了晋襄公,被提拔为晋襄公车右,也就是贴身保镖。

褒蛮子不仅万夫不当,且有神勇,被晋军五花大绑,竟然挣断了绳索,把晋襄公的车右、派去斩杀褒蛮子的莱驹吓得刀掉在地上。褒蛮子拿起刀就去杀晋襄公,莱驹竟然忘记去保卫晋襄公。千钧一发之际,一个人快速冲过来,一刀斩杀了褒蛮子。这个人就是狼瞫,一个低级士兵。

晋襄公免去了莱驹的车右资格,将狼瞫由士兵晋升车右,狼瞫一时间在晋国被当作英雄,很是得意,却很快被先轸免去车右职务。

古代,国君的车右是一个重要又荣誉的职务,只有大夫以上的勇士可以担任。晋文公车右,先后是魏犨、舟之侨、士会,都是大夫以上级别的人。狼瞫虽然救了晋襄公,但功劳不等于地位,先轸免去了他的车右之职,改由狐毛的儿子狐鞫居(即后来刺杀阳处父的人)担任。谁当车右要拼爹,狐鞫居是晋国的红二代,简称“晋二代”。先轸这样任命当然是搞政治平衡,也是感谢狐家(偃)对自己的推荐。

狼瞫不服气先轸的决定,他的朋友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死呢?狼瞫说:我还没有找到值得死的地方(吾未获死所)。他朋友又说:我和你一起向先轸发难吧?狼瞫说:《周志》上说,勇敢却伤害上级,不能被列入明堂里。死而不义,非勇也。为国所用,才叫勇敢。我因为勇敢才担任车右,因为没有勇敢事迹被撤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上司不了解我的勇敢,撤掉我是合适的,那也算是知道我了。你且等着,看我让他知道我的勇敢!

狼瞫在对白狄的萁之战时请命当先锋,想在先轸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先轸拒绝了他的请求,自己卸甲出战被杀。狼瞫为先轸没看到自己能力就死感到不高兴,决定以死战证明自己。于是就有了孤军突击,为晋军大败秦军意外地创造了条件。

狼瞫生前有遗言:死而不义,非勇也。公用之为勇。就是说,为国捐躯才是勇敢。这句话,可以视为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先声,似乎也有“为人民服务,死得其所”的影子。

《左传》评论:狼瞫于是乎君子。《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怒不做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

在等级森严的春秋,拿狼瞫的行为类比君子、周文王,可谓评价非常之高了,却很精辟,体现了《左传》鲜明的价值观。这是表彰狼瞫虽然生气却没有犯上作乱,上前线找敌人发泄怒火,这就是君子。

确实,狼瞫的态度与做法,绝对是好下属的榜样。受委屈而不怨恨上司,有怨气找敌人发泄,即内战外行,外战内行,这当然是好下属。那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下属,是害群之马。

狼瞫这样的榜样,还诠释了“勇”的内涵:力气大、火气大、动辄大打出手,是鲁莽蛮横,不是勇;有了点力气功夫,受了委屈就犯上作乱的,也不是勇。

狼瞫原来只是一名普通甲兵,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体现出这么高的境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晋文公“教其民”的政策确实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反映出先轸这些晋国的老一辈将军还是很受敬重。重耳团队的历经磨难、赫赫战功,使“晋一代”开国功臣成为影响晋国民风的力量。

《孙子兵法》里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对于好下属来说,要真心实意地归属(亲附),要服从上司命令,尤其是要服从惩罚,这样才能“令素行”,也就是有令必行、自动执行,而不是强迫监督还不情不愿、半推半就。

管理里的执行力是难题,其实多数是因为下属“不服”,所以才难用,所以才令不素行。下属看不起上司,尤其是碰到上司处罚自己的时候,就心怀不满,这样的下属,轻则难用,有令无行,重则成了害群之马,甚至为祸上司。

狼瞫,这个流星一样的小人物,的确是好下属的榜样。

春秋时代,以下犯上的弑君者多矣,因为遵守规矩而冒犯上司的忠臣也不少。

楚文王得到茹黄的狗和宛路的箭,就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又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楚文王的老师、大臣葆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葆,卦象吉利。如今您打猎三个月不回来,沉湎女色一年不上朝。大王的罪过应该施以鞭刑。

楚文王倒是没发火、反抗,而是说:我从小就是诸侯,能不能换一种刑罚,不要鞭打我?葆申说: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您不接受鞭刑,这是让我废弃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于您,也不能获罪于先王。楚文王说:那好吧!

于是葆申拉过席子,楚文王伏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楚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对楚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楚文王说:同样是有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

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内觉得疼痛。如果内心的羞耻不能改正,让他皮肉疼痛又有什么用处呢(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

葆申说完,快步离开朝廷,自行流放到澡渊边上,请求楚文王治自己死罪。楚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你有什么罪过?文王召回葆申,杀死茹黄之狗,折断宛路之箭,遣送走丹地美女,将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上,数年时间就兼并三十九个小国。

还是这个楚文王,与巴人一起讨伐申国,巴人对于楚军的战斗力非常震惊,担心对自己不利,就背叛楚国,来攻打楚都城门。公元前675年,楚文王率军迎击巴人,在津地被巴人打败,楚文王带兵返回郢都。

来到城门口,守门官鬻拳对文王说:楚国规矩,败军之将不得入城。不开城门接纳文王。楚文王只好带兵去攻打黄国,得胜后返回途中,在湫地(今湖北宜城县境内)得病,没多久病逝。鬻拳将文王葬于夕室(楚皇家冢墓),然后自杀,葬在文王陵墓的门口,以表示至死为文王守门之志。

鬻拳是芈姓后代,辈分比文王高,曾经对文王搞过“兵谏”,文王不得已听从了鬻拳的要求(临之以兵,惧而从之)。事后,鬻拳说:我带兵威胁君王,罪莫大焉,就自己砍掉了膝盖(自刖,即后来孙膑所受的刑罚)。但楚人还是任命鬻拳为都城的总掌门官(大阍),并且称呼他为“太伯”,让他的后人继续做都城守门官。

孔子说:鬻拳可以说是爱护他的君上了,因为劝谏君上,自己给自己施加刑罚,受了刑罚仍然不忘让君上做正确的事情。

兵谏蒋介石的张学良,比自刖请罪、自裁殉主的鬻拳命运要好很多。孔子表扬鬻拳的爱君,楚人尊称他为太伯,说明鬻拳是一个得到认可的忠贞之人。

每一个独特的好下属,都必然有一个独特的好上司。好下属难得,好上司更难得。有忠有勇,且自知分寸的好下属,尤其难得。狼瞫、葆申、鬻拳,都是这样的好下属。

赵盾与狐射狐(贾季)为立新君人选争执的时候,狐射姑害怕自己被赵盾暗杀,就跑去了翟国。赵盾让臾骈把狐射姑的家小、财物送到翟国去。臾骈是狐射姑的家臣,当初在一次阅兵时,狐射姑曾经羞辱过臾骈,臾骈的随从就提议借这个机会报仇,把狐家灭门。

臾骈说:不可以。我听说《前志》里说过,无论恩惠还是怨恨,都不应该波及后代,这是忠恕之道(敌惠敌德,不在后嗣,忠之道也)。赵宣子(赵盾)对贾季有礼数,我因为得到赵宣子的宠信去报我自己的私怨,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依靠别人的宠信,不叫勇敢;虽然能报仇,却增加一个仇恨,不叫明智。以私怨妨碍公务,不叫忠诚(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如果这三点都做不到,拿什么去侍奉赵宣子呢?

臾骈于是将狐射姑的家人、财物整理妥当,亲自率领士兵护送到国境。

按照赵盾的行事风格推测,派一个与狐射姑有积怨的人去送家小财物,恐怕是有让臾骈泄愤、借刀杀人的意图。臾骈或许是精明,看破赵盾借刀杀人、再诿过于己的意图,或许是真的不愿意不勇、不知、不忠,这段话说的振振有词,是不迁怒于后嗣的好事。

事后,赵盾将臾骈提拔为下军佐。狐射姑知道此事后叹息道:吾有贤人而不知,吾之出奔宜也!

从小人物身上才能看到社会风气的状况。《左传》记载晋文公即位后的一段故事,可以说明晋国民风演变的线索: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狐偃)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

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

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重耳即位后,晋国由于经历骊姬之乱、晋惠公之乱,重耳系的晋一代团队清除了国内政敌,但如何让晋国军民与国家共进退依然是一个问题,狐偃对此有清醒认识,这段话的逻辑放到一般组织的管理上,也有借鉴意义。 孙子提出的可用标准是“令素行”,狐偃提出从三个角度去教育、评估下属是否可用。

首先是知义。什么叫义呢?就是安守自己的本分。对于国民来说,安居才能“怀生”,也就是珍惜生活,珍惜工作。晋文公就借辅佐周襄王(尊王)发布利民政策,让民众看到领导者是有道义的,民于是知义。

其次是知信。什么叫信呢?民间做买卖,明码实价,不是为了自己获得丰厚利润而欺骗他人。晋文公怎么让老百姓知道自己是个讲信用的人呢?

周襄王为感谢晋文公帮助他平定公子带之乱,就把几座城池赏给了晋文公,其中有一个叫原的城池不愿意接受晋文公。晋军就包围了原邑,晋文公下令只带三天的粮草,意思是三天后,如果原邑还不愿接受,就撤兵。三天后,原邑人还不愿投降,有人建议攻城,晋文公就说:既然说好三天不降就撤兵,就要遵守诺言,下令撤兵。结果晋军后退三十里,原邑人主动出来交城。

晋文公在撤军前说了这段话: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因此狐偃说:民众知道信用,才能明白告诉他们要干些什么。否则,说了也没用。

第三是知礼。什么叫礼呢?春秋时代的礼,就是现在的法律,也就是处理人际、国家间关系交往的规矩。知礼才能举止得体,才能生出公心(生其共),遵守领导的指令。

晋文公举行隆重的阅兵仪式,让大家尊重礼仪,设立一个“执秩官”监督士兵、将军都要遵守礼仪的规范。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做法:第一是规矩,需要用仪式去强化,用专门的“执秩官”去做到一视同仁,没有例外才能改变某些领军自行其是的作风。第二是知礼,民众听从指挥,不会被其他的言论迷惑才能被使用。狼瞫是服从上官的命令,没有被朋友迷惑;臾骈是老实执行了赵盾指令,没有被下属迷惑;民听不惑而后用之,这样的军队才能做到“令素行”。

对一般组织的管理来说,知义就是让员工安于职守,这就要给予一个让各级员工满意的职务报酬;知信就是说话算话,将言必行、行必果作为组织的基本信条;知礼就是尊敬上司,尊重同仁,要有一定的仪式去体现公司的制度,安排专门监督制度执行的督察者。

从普通员工(执行者,包括中层)的状态,而不是少数的几位高管的状态,可以看到组织的真正实力。晋国狼瞫、臾骈这一群基层军士,能够知义、知信、知礼,晋国一战而霸,并不是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