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8小时工作制和日薪5美元是我们做出的最漂亮的成本消减措施。 ——《向前进》亨利·福特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老福特(Henry Ford)有两个根本性的思维贯穿福特公司的创立和运营。
思维一:高薪思维
思维二:低成本思维
两个思维之间有联系,老福特认为,高薪才能带来低成本!这在他的两本书中都有明确的表述。高薪思维是老福特的底层思维,以下笔者将围绕“高薪思维”进行探讨,并且希望管理者能够理解该思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老福特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父母是爱尔兰裔。老福特从小就对机械设计和制作有极大的热情,他儿时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在道路上看到了一辆不用马拉,而是用煤和锅炉来驱动的汽车。几年后,老福特仅凭他看到的车辆原型竟然仿造成功!老福特在机械方面的天赋只是一个方面(有这方面天赋的人不少),他思想的深邃和愿景的宏大才是真正为人所称道的,绝大多数今天的企业家都达不到老福特的思想高度。老福特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
“我决定为广大群众生产汽车。它会大得足以容纳所有家庭成员,同时又小得可以由一个人驾驶和保管。它用最好的材料制造,并且由最好的工人制造,由现代机械提供最简单的设计制造,但它的价格却是非常低。任何一个有一份好工作的人都买得起一辆,因此能和他的家庭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工厂创造利润的意义在于它们一方面为那些依靠工厂的家庭提供了生活保障,另一方面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58
虽相隔百年时空,看到这段话,你仍能与老福特产生呼应并且理解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和他所做的事情。1914年1月,老福特将工人的日工作时间从9小时调到8小时(福特是上世纪最早实施8小时工作制的大型企业),22岁以上工人的日工资从2.34美元涨到5美元(需要养家、家有寡母、有弟弟妹妹的年轻工人待遇与22岁以上的工人待遇等同),是业界标准薪资的两倍。当时的汽车之城底特律甚至全美国都为福特汽车的“日薪五美元”而轰动,上万工人涌向福特工厂,工人中的黑人创作出蓝调(Blues)歌曲歌颂老福特的日薪政策。
老福特还在企业中制定了利润分享计划,给干部和工人以利润分成。老福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雇员的工作状态有过深入思考,他的结论是:“一个能将工作完成得最好的人必是一个过着美好生活的人。”
这句话表达的涵义与正常人的直觉并不相符。
正常直觉是这样的两个过程:
1、一个人工作完成好的人因为他被激励多干多给钱计件是最好的工资模式
2、一个过着美好生活的人心思总在享受上工作不会拼命干
表面上看起来,过着美好生活和工作完成得好没有关系。不过,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最大的特点是不能用简单因果论来解释。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物种起源》中的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点。
猫、田鼠、红三叶草和土蜂有什么关系?从表面上看,猫鼠有食物链关系,土蜂可以给三叶草授粉,但四者放在一起就看不出有什么关系。达尔文通过观察和试验发现,红三叶草要靠土蜂在吮吸花蕊蜜腺时无意中的传花授粉才能繁荣。田鼠吃土蜂的蜜时会毁坏蜂巢并消灭很多幼虫,从而减少土蜂的数量。猫吃田鼠,田鼠少了就能够增加土蜂的数量。所以,多养猫能使红三叶草繁荣。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偏爱单一逻辑、短期因果论的直觉系统实际并不准确。生活和工作有点类似猫和红三叶草之间的关系。老福特认为,工作和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从每个员工的生活开支、教育费用乃至家庭收入、家庭支出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一个员工的工资覆盖不了孩子的教育经费、支撑不了妻子在家的支出(当时多数女性不出外工作),就无法过上美好生活,由是心中会有很多杂念,从而也做不好手头的工作,所以这样的工资就是不合理的——企业支付的工资和每个人的家庭负担有关,如果企业支付不起员工美好生活所应该拿到的报酬,那么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59,或者说企业就会有生存危机。
很明显,老福特认为企业中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而并非劳方和资方的关系!他计算工资的视角并不是站在资方角度,不是从降低企业成本和获取利润两个角度出发去思考工资如何发放,而是认为企业的所有伙伴在同一个社会中生活,是一个共同体,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因此:
工资不是员工愿意接受的最低数额,
而是保障员工美好生活的合理金额。
如果企业能支付得起这样的工资,让员工过上了正常的、美好的生活,员工才可能把心思真正持续地用在工作上,员工会有足够的能力让企业的成本降下来、工作的效率提升起来。老福特曾要求他的供应商给员工涨工资,并且明确告诉他们并不是因为赚到钱了涨工资,而正是因为亏损所以才应该涨工资!工人有了积极性和动力才能创造财富。可以说老福特是工业世界中第一个深刻认识到员工工资和企业效益之间能动关系的人。他认为工资绝对不会让产品的成本上升,他讲道:“每日8小时工作制和日薪5美元是我们做出的最漂亮的成本消减措施”60。老福特认为,如果满意的工人让机器的效率提升10%,福特的汽车流水线生产模式就将创造巨大的效益。
“30层的高楼和5层楼的占地面积是一样的,倘若不改变那种守着5层楼的思维,那么5层楼的房主就会损失25层楼的利润。同时,如果12000名员工每人每天少走一步,那么节省的就不仅仅是被浪费的50英里的运动,还少损耗了相应的能量。”61
事实证明了老福特的预测,在大规模生产方式和员工主动性、积极性高涨的共同作用下,福特公司当年的人均效率达到其他汽车工厂的47倍!随着公司成本大幅度下降,1914年,老福特将T型轿车的售价降至490美元(T型车最早的售价曾高达4700美元)。
老福特认为,员工是企业的伙伴,为伙伴支付较高的报酬,使他在为企业尽心尽力工作之时无任何的后顾之忧,这是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最有效的途径。需要指出,老福特的理念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非常相似(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泰勒比老福特大七岁),泰勒认为,工人的工资应该比正常情况(员工能接受的工资)多30%到100%。只有这样企业成本才能降下来。
“大多认为,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是必然对立的。科学管理正相反,坚信二者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如果没有雇员的富裕,雇主的富裕无法长久持续,反过来也是一样;而同时给予双方最想要的——雇员的高工资和雇主的产品低劳工成本——也是可以实现的。这些正是科学管理的基础。”62
谈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 创业企业资金有限,付不起高薪怎么办?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伪问题。所谓“伪”,就是它并非真实发生的情境。人都是自私的,一些企业家在能支付高工资的情况下却大谈情怀,让员工有奉献精神,这显然是虚伪的。其次,对于利润或现金流不佳的创业企业来讲,创始人就需要有真正的梦想,用梦想和愿力去影响、吸引人才加入并一起去创造未来,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而言也是高薪的一种体现(当期的物质回报+未来物质回报+精神回报)。
高薪是一种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思维,管理者需要从根本上理解这种高薪思维能给企业带来的回报。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日薪五美元的政策后,员工流动率由370%降至16%,由此节省了巨量新员工的招聘和培训成本;此外,由于大量熟手的长期服务,降低了汽车零部件的废品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下降的同时企业声誉提升;还有最重要的,员工的自驱力和主动性异常高涨,使得大量小型创新涌现,福特公司引领时代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最终平稳落地(可以参考量产章节)——工资的提升直接导致成本的缩减和企业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