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乌龟、快兔子和一飞冲天的火箭

成立一段时期的创业公司,会出现 3 种发展态势——“慢乌龟”“快兔子”“一飞冲天的火箭”。

“慢乌龟”们虽然没有过多的投入,但公司业务发展也没有大的起色。企业可以 正常生存,但也看不到任何高速增长的潜力。“快兔子”们在起初的一段时间内, 发展速度喜人。但随着公司开业和经营的时间拉长,速度逐渐慢了下来,仿佛失去了动力。那些令人瞩目的“一飞冲天的火箭”因为商业模式符合指数型的特质,发 展极快,犹如搭上了火箭一般,直飞冲天。

不管公司处于上述哪种情况,严谨的创业者都会因为公司的现状而忧心忡忡: 慢乌龟们希望可以找到发展的动力,却不知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快兔子们心急火燎地想要找到提供发展动力的“青草地”;那些一飞冲天的火箭们,虽然经常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成为创业公司的典范和商业奇迹的证明,但身后散落的一大堆

“坏零件”和本身仿佛随时要“散架”的结构,也让创始人感到惊心动魄。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拿着“实践加理论的放大镜”近距离观察一下这 3 类创业公司。放大镜下“慢乌龟”类型的创业公司,给人的感觉是“不紧不慢”。它充分

意识到了“快”是有风险的,慢慢“爬”,或许是不错的方法。通过和近百家“慢乌龟式”创业公司 CEO 沟通发现,大家普遍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他们认为,公司发展速度过快,会产生很多问题。就像汽车超速行驶时难以控制,一旦遇到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就很难幸免于难。创业路上的变数很多,资金压力、团队稳定程度、外部竞争压力、技术发展轨道切换等因素,就如同大风、湿滑、突然蹿上马路的行人,


以及其他违规者变线行驶的车辆,都可能给高速行驶的汽车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大家觉得,慢慢开,安全第一,目的地又不会移动,早晚都会到达。

相反,“快兔子”类型的创业公司很性急。他们希望自己有极快的发展速度, 但却苦于没有动力。这类公司的 CEO 们认为,高超的驾驶技术,是可以驾驭高速行驶风险的。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尽快到达目的地,更早地获取更多的收益。但却苦于路上“限速抓拍”太多或者“油箱里的油”已经接近干涸,目测范围内也没有加油站的迹象等类似资源匮乏和规划失效的问题,不能让企业持续地高速发展。

“一飞冲天的火箭”类型的创业公司,基本上没有“快兔子”的顾虑。但创始人 团队也往往会被公司过快的发展速度吓坏了。他们本来做好了成为一只“慢乌龟”或者

“快兔子”的心理准备,创业之初最乐观估计,公司的增长速度最快也就是能达到普通汽车般的速度,却不想突然之间,搭上了火箭。虽然创业团队对这种结果感到十分兴奋和刺激,并且会受到之前从未体验过的关注和赞赏。但他们当中的部分聪明 人,在镁光灯暗淡之时,也会对这种“极速飞奔”有深深的顾虑。高速发展带来了强大 的冲击。它除了能给创始人带来荣耀之外,也会给初创公司尚未“坚固”的各个体 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旦公司里某个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就非常容易被高速发展放大这个“问题点”而引发严重的后果。这就像一颗质量不合格的螺丝,会造成火箭 发射时的重大事故一般。

公司在成立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三类问题,引起了商业领域广泛的关注。很多专家将造成相关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创始人团队对企业发展节奏的把握能力: 舆论认为,创始人团队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创业公司的发展战略。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于激进。还有的人因为对实际困难预估不足,以致在发展过程中, 没有有效评估企业对资源的需求,让公司成为一只饿得跑不动的“慢兔子”。

实际上,大型企业在“把握公司发展节奏”这件事上面,做得也不尽人意。要么是反应过于缓慢,对变革和创新缺乏敏感度。即便部分企业下定决心推动创新,也只能从事延续性的创新。从而在过了发展巅峰时期后,败给中小企业引领的颠覆式创新。要么就是不顾自身优势盲目扩张,在诸多领域内投资,希望掌控整个产业 链。还有的企业会跨产业投资,最后却黯然收场。

国际商业理论领域的专家们通过观察, 总结出了描述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 S 形曲线”(图 5.1),来说明上述情况。


图 5.1 跨越 S 曲线

带动曲线 S 形上升的动力,是行业应用的基础技术变革。一旦基础技术发生了变化,不能适应和运用新技术的企业,其发展速度就会降低;反之,则能站在新的高度,继续维持高速发展。在每一次发展速度曲线变得平滑或向下时,就会有部分公司被淘汰出某个行业;而那些能跟上商业环境基础要素的变化发起变革的公司,会 让企业的发展“跳跃”到新的上升曲线中去,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

因此,“慢乌龟式”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团队看似“老成持重”,但却会因为 过于谨慎,造成缓行时间过长,错过进入“快车道”的机会。下一次技术变革来临 时,整个商业环境又将发生巨变,在这个周期内,仍旧没有长足进步的公司,也没有能力进入下一轮的竞争。“快兔子式”的创业公司,虽然能够在某段时间里,顺 应时代的发展规律,获得快速发展。但却因为没有储备必要的能量,在每一条 S 曲线上的

“爬坡”阶段,就丧失了持久进步的动力。而那些“一飞冲天的火箭型”的公司,虽然可以依靠着对技术变革的深刻理解,在短时期内就增长到比前面两种类型公司更高的曲线位置上。但非常可能会在尚未进入稳定期时,发生失速,造成更大的伤害。随着技术革命的周期越来越短,变化越来越激烈,以上 3 种发展模式的公司,都很


难获得长久的成功。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公司发展的节奏,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获得发展的能量呢?这个问题是创业者们在商业模式得以初步执行后,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一旦,

CEO 可以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抽出精力来,就应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经过和几百位创始人的深度沟通之后发现:一方面,的确有相当大比例的创

始人,没有注意到把握公司发展节奏的重要性,因此,从未对这类问题进行过思考;另一方面,虽然部分人意识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但却因为烦琐的日常工作, 而没有在“修内功”上采取对应的措施。更多的创业者即便知道掌握企业发展节奏 的重要性,也愿意为此投入精力和资源,却不知从何开始。原因是,他们在做出相关决策时,没有明确的指标可以告诉 CEO 和高管团队,如何控制公司的发展速

度。

我和我的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前两类创业者没有能够正确意识到把握节奏的重要性;第三类创始人团队,一旦找到方法就会成为这项工作积极的推动者。为此,我们与第三类创始人团队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希望能帮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关于“精确控制公司发展节奏问题”的头脑风暴中,大家发现,一辆在道路

上以最高效率 [1] 行进的汽车,有两套反馈系统。这两套反馈系统的协同工作,可以确保汽车的速度和安全。它们是:①内部仪表盘和操控系统,让驾驶员掌控车辆本身的状况,并根据外部情况对车辆进行相应的操控。②外部交通反馈系统,让驾驶员掌握周边车辆行驶信息、路况信息及交通规则,适当调整车辆的行驶状况。

那么,是否可以在企业当中建立类似的实时反馈系统,用于告知企业的“驾驶员” 们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情况呢?如果可行,他们就可以根据反馈,来调整企业发展的“加 速度”,控制企业发展节奏,使之达到最高效!我们相信,如果可以成功设计出包含 内部和外部信息反馈的一套系统,时时提醒企业的高管团队该如何控制公司发展节奏,企业就应该能找到最合适自身的发展速度,使发展与资源、收益达成最高效的配比。

鉴于此举意义重大,我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就此立项,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实践。经过 2 年时间的初步探索,我们找到了一些门路,并在中小型企业当中尝试检验其效果。目前为止,反馈都是积极的。虽然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得以验证。


但可以十分确定的是,这样一套兼顾内外的实时反馈系统的建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至少,它可以让 CEO 们尽量少做、不做那种“脑袋一热”的决定,避免大家去犯那些十分明显的错误 [2]。

下面,本章将尽可能仔细地介绍一下如何建立高效的实时反馈系统及我们在对其的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想法和思路,希望可以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参与到对这套企业“实时反馈系统”的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