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年终奖发给谁,怎么发

林枫到上海的时候刚好是农历年前,马上要确定年终奖发放方案了。林枫了解之前的年终奖都是发给全员,而且基本是按同等的工资倍数平均分给各层级员工,是没有拉开差距的;而且年终奖发了就是发了,完全没有沟通,员工只知道一个数字,却不知道发这个奖金额度背后的理由……这样做的弊端是激励效果不明显,因为没有明确的导向,把年终奖变成了保健因素。

林枫认为年终奖首先要解决的是发给谁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发的问题。发给谁是一个导向问题,林枫和高德沟通后,认为要发给绩效优秀的员工,这是个很重要的导向;其次是怎么发的问题,也就是要基于员工的绩效结果、基于贡献来发;三是要做好沟通,既然发了,就要在发之前,把导向说清楚,逐个与员工沟通为什么给他发这么多钱。

因此,在此次年终奖的方案中,林枫强调奖金的分配一定要以绩效贡献作为依据,而且一定要拉开差距,逐个落实员工沟通工作。具体发放依据就是员工的年度绩效结果,这时候做绩效管理的HR同事又发愁了,平时的年度绩效记录是不齐全的,而且不同事业部采用的绩效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研发部门采用的是月度评分制,而营销部门是没有做阶段性考核的(如季度或半年度的绩效考核)。

怎么办呢?经过与各部门管理层讨论,确定了如下原则:月度有考核分数的,就采用算一个平均分数作为参考,在这个基础上打一个年度的考核分数,然后基于这个考核分数进行绩效排名,区分出前15%、30%、75%、90%,最后10%(绩效等级分别为S、A、B、C、D);而没有月度考核分数的人员,就根据他们的平时绩效打一个绩效结果(等级制,如S、A、B、C、D,等级比例也是参照前15%、30%、75%、90%,最后10%),但是要求打这个考核结果的时候,要有年度关键事件作为考核依据。

其实比较好的方式是先让员工与主管沟通建立绩效目标,然后按照考核周期,组织员工先进行自评,因为自评可以使员工有参与感,而且给考核提供了更多的输入信息参考,但因为公司之前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没有定绩效目标,所以HR也是难为“无米之炊”,这次只能先不做员工自评,并在下一周期的考核中落实绩效目标、绩效自评。

区分出不同的绩效等级人员后,针对S、A、B、C、D不同绩效等级人员,分别发放不同倍数的年终奖,年终奖金充分拉开不同等级的差距,以确保激励的强度充分做出来,最高为相当于4倍月薪的年终奖,最低0年终奖,并且首次组织了全员一对一的年终奖沟通,起到很好的激励牵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