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物料编码常见的9个问题
物料编码是物料管理最基础的业务,好的编码体系能让研发工程师快速定位、重用物料、减少重码和降低库存。编码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
物料编码常见的问题:
(1)没有物料编码体系,使用图号标识物料。这种情况管理比较少见,但是不少企业确实还停留在这个阶段;
(2)编码里体现了过多的非物料本身的信息如版本、供应商等信息;
(3)研发不给编码,由生产部门给编码。生产部门给编码最常见的结果就是无论是新物料还是可以重用的物料,都给新编码。这样导致大量的一物多码,同时导致大量的库存;
(4)按照产品类别分类,每个产品类别下有一套物料分类体系。有多个产品线的企业应该尽可能在公司层面统一给编码;
(5)分类标准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低;
(6)物料名称和规格填写随意性大,不统一;
(7)物料分类不清晰;
(8)物料扩展不够用;
(9)物料编码规则过多,长度不统一。
3.1.2 物料编码6大原则
制定物料编码方案需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1)唯一性:每个物料只有唯一编码,保持一种分类方法并在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中保持一致。唯一性是物料编码方案的基本要求,唯一性意味着可能变化的信息不能体现在编码中,如使用公司信息、供应商、客户等信息;
(2)简单性:编码结构应尽可能简单,长度尽量短,可节省阅读、填写、抄录的时间和存储空间,应尽量使用数字,不建议使用字母,以提高输入的效率,并减少其中的错误机会,编码里不应该有过多的信息体现;
(3)稳定性:在编码时要考虑物料编码变化的可能性,尽量保持编码的稳定性,物料编码所体现出的含义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4)可拓展性:物料编码应有一定的可拓展性,保证编码使用和更改方便;
(5)规范性:编码的结构及编码的编写格式应当统一,编码的长度统一;
(6)分类性:按照物料的属性、物料的数量合理分类,物料编码承载少量分类信息,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合理分配码段,并不是为查询。
常见的编码做法有流水码和分类码两种,表3-1是两种编码模式的优劣势。
表3-1 流水码和分类码的优劣势
原则 |
流水码 |
分类码 |
唯一性 |
可以完全保证“一物一码” |
当需编码的新物料过多时,可能出现码段不足的情况 |
简单性 |
编码无含义,业务人员理解和使用较困难 |
易出现编码过长的现象,增加使用难度 |
稳定性 |
编码与物料属性不关联,稳定性强 |
长期使用中稳定度不够,会受到其他因素变更的影响 |
可拓展 |
编码方法有很强的拓展性 |
通过流水编码部分保证一定的拓展空间 |
总体来说,笔者建议使用分类码。分类编码的好处是编码长度相同,降低物料编码的难度,能让新编码简单、易记,有利于未来物料编条码的数字化,常见的物料编码分类是采用“大类+中类+小类+流水码”。笔者经历过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属于这种编码划分方式,也有部分企业不需要大类,直接采用“中类+小类+流水码”的方式,如表3-2所示。
表3-2 物料编码分类
序号 |
大类1位(可选) |
中类(2位) |
小类(2位) |
流水码(4位) |
1 |
成品 |
|
|
|
2 |
半成品 |
装配 |
|
|
包装 |
|
|
||
PCBA |
|
|
||
3 |
电子类 |
电阻 |
贴片电阻 |
|
插装电阻 |
|
|||
4 |
结构类 |
标准件 |
螺栓 |
|
螺钉 |
|
|||
结构件 |
|
|
||
五金件 |
|
|
||
塑胶件 |
|
|
||
5 |
原材料 |
板材 |
薄钢板 |
|
中厚钢板 |
|
|||
型材 |
圆钢 |
|
||
管材 |
|
|
||
电线电缆 |
|
|
||
6 |
辅助材料 |
辅助材料 |
油漆 |
|
包装 |
包装箱 |
|
||
塑料袋 |
|
|||
7 |
工具/工装 |
刀具 |
|
|
工位器具 |
|
|
||
8 |
备品备件 |
|
|
|
■部分企业把结构类和电气类物料划到原材料里,也有部分企业类似目前的建议分类;
■原材料划分亦有按铜材、铝材和钢材划分(材料价格敏感型建议此类划分);
■包装件有放在结构类里的,也有放在原材料里的,也有单独作为一类;
■不同的企业类型需要调整中类和小类的层次,如以板卡产品为主的企业则侧重电子类物料,结构类为主的企业则侧重结构类物料;
■成品和半成品的分类由于不同的产品差异过大,不展开描述;
■规模大、集团化的企业管理要求高,需要更多考虑物料的可拓展性;
■除标准中规定的,其余特殊符号不准使用,大写罗马字母中的I、Q、O不能使用。
案例分析:某工程机械装备企业编码前和编码后示例如表3-3所示。
表3-3 某工程机械装备企业编码前和编码后示例
|
物料编码 |
物料说明 |
计量单位 |
大类 |
小类 |
现状 |
D2850-50000 |
蒸发风机24V风量500cm3/h |
台 |
N/A |
N/A |
修改后 |
61020-00001 |
蒸发风机24V风量500cm3/h |
台 |
电器件 |
风机 |
案例分析:
某企业电容物料编码示例401010450302,第一码、第二码是大类,第三码、第四码是电容分类,第五码、第六码、第七码是容量,用数字来表示,单位为PF,第八码是额定电压,用数字表示,第九码、第十码是封装代码,第十一码是电容精度,第十二码是流水号用来区分不同的供应商物料。请问,这种编码合理吗?
笔者认为除了第一至第四码有效外,其他的都不用,该案例把物料的属性混淆到编码上。
案例分析:
某企业电阻物料编码示例01NP-ABCT-XX-D1D2,第一码、第二码是大类,第三码是电阻分类,第四码是功率,第五码、第六码、第七码是阻值,第八码是电阻精度,第九码、第十码是外型及包装形式,第十一码、第十二码是外形尺寸。请问,这种编码合理吗?
笔者认为该编码体系有以下几个问题:
■数字和字母混合;
■太多物料属性放在编码里,而且是用字母来表示,输入效率低,容易出错;
■编码时需要非常熟悉编码规则。
3.1.3 物料编码调整的5个风险
物料编码引入或者调整的风险包括:
(1)需要改变所有相关作业人员的习惯,项目实施难度加大。下游物料采购、物料出入库、生产发货等涉及的单据都需要调整;
(2)所有物料数据的期初导入,需要进行新旧物料编码的转换;
(3)新系统中,所有关于物料数据的核对需要用到旧系统的数据时,需要人工转换核对;
(4)部分物料编号已印制在对应的实物上,需要进行统一规范;
(5)旧图纸因物料编码的改变需重新出图。
3.1.4 先有图还是先有料
很多企业物料编码申请是在图纸全部设计完成之后,进入试生产阶段才开始给物料编码,这是一种典型的先有图再有料。有些企业则是先申请物料编码,再进行设计,那这两种模式的各自优缺点有哪些呢?如表3-4所示。
表3-4 先有图还是先有料的优缺点
|
优点 |
缺点 |
先画图再申请料 |
编码申请时,有图纸作为评审参考,提高评审质量 |
未进行设计前评审,可能审核时才发现零部件重复设计 |
先申请料再画图 |
² 符合先规划再设计的理念,避免重复设计; ² 产品组件规划比较清晰; ² 减少“一物多码”,保证物料引入的合理性 |
² 设计过程中可能因方案变化,导致废号; ² 复杂的产品实际运作情况下可能会变成一个给号的流程,达不到管控的效果。原因是在没有图纸的阶段,无法发挥审核的作用 |
建议除复杂的产品自制件采用先画图再申请物料的做法,标准件、外购件、电子元器件都应采用先申请料再画图的做法。不管选择哪种做法,都应该在设计之前多查询和搜索,在评审的时候进行审核,保证物料引入的合理性,以减少重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