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鸟枪换炮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是华中地区的B总的故事。B总本来在县城的郊区有一个三亩地的院子,有一个小型的特色食品生产车间,每年在县城里针对旅游观光人群销售一些特产食品,有五六十万元的收入,爱人在县城里还经营着一家地方特色的餐馆,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但是一直有发展做大的梦想。

正好,机会来了。县农业主管部门找到他,希望他到县城的食品产业园区发展,让他建设新的厂区,扩大生产规模,政府还有补贴和税收等方面的减免政策。B总专门找来帮手写了《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的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县农业主管部门很快批复了项目,并答应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可以补贴500万元,但是自己需要筹措500万元。

对于年销售额不到100万元的企业来说,一下子要筹措500万元是大事。B总为了新项目尽快建成,筹钱先在食品产业园区占地,并进行了基础工程的施工,并联系设备供应商开始设计新的生产线,预交订金,这些就花了四十多万元。然后,B总到处“找钱”——本地的农商行找了,但是他现在没有抵押物;参加了好几个投融资洽谈会,又找各种人脉关系联系天使投资人。经过三四个月的奔波才发现,很多有一定兴趣或有意向投资的人,对于他的《工厂建设的项目计划书》都表示出不理解,并告诉他,要找投资得有一个商业计划书。B总的学历、知识显然无法自己写好商业计划书,也不知道怎么写,就托人找朋友撰写商业计划书。B总认为,按照项目计划,他需要自筹500万元的资金,实际上只筹措300万元就可以开工建设了。因为筹措不到300万元,县农业产业化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是不能拿出来的。

在写商业计划书的时候,B总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计算他的新工厂的估值,就是投资人投资了300万元,或者是500万元占多少股份?还有盈利模式和投入产出比是多少?因为想投资的人或者机构看重这个,假设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投资了300万元,或者500万元,回报率多大?回报周期多长?盈利点在哪里?销路在哪里呢?市场在哪里呢?对于这些,B总没有认真、仔细地计算过。这个将近投资1000万元的新的生产企业,对于生产什么产品是有一定的计划的,就是把他原来的小厂子的产品进行包装升级、产品口味改善,但是销售渠道在哪里?市场在哪里?投入产出比怎么算?每年的市场增长在哪里?说实在的,B总自己是算不出来的。

但是,商业计划需要写这些内容,想投资的人也关心这个,所以B总就跟朋友合计,拍着脑门按照商业计划书的模板设想了一个估值、一个股份占比,还写了资金使用在哪里、新产品的市场在哪里、销售渠道怎么建设。按照新产品的年市场增长率20%测算,并大概测算了利润率和年净利润。

还有对新产品的市场营销计划,写了借助快手网红带货、淘宝开店,以及销商开发等。对于投资人来讲,最终做出来的这个商业计划书显然是不过关的、不合格的、不专业的,所以B总整日奔波,八九个月时间依然没有着落。由于原来的企业主要靠他一个人,在“找钱”的过程中,原来的企业几乎停产,没有了产品开发和销售,原来的市场极度萎缩,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B总陷入“枯竭”。一个本来有好的基础的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就这样一步一步进入“陷阱”中。

这个案例也很常见。当然,谁都想把生意做大,谁都想发展得更好,我写的这本书,帮助合作社、家庭农场打造品牌,也是为了让大家发展得更好,这个没有错。我一再强调,农牧业的特点,以及大多数合作社、家庭农场地处偏远地区、乡镇农村,经营者不是农民就是牧民,没有经过专业的经营管理的系统的学习,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加上缺少资金,做发展计划的时候要深思熟虑,先考虑“市场”的问题,再造“农场”,计划也要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