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详解类引】
这段讲火攻与兵势的配合。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用火攻,必须凭借这五种火攻的变化使用,并用兵力配合它。
梅尧臣注解说:“因火为变,以兵应之。”
也就是说,人与火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完成火攻,前边先要人为纵火,然后再以兵力接应,趁着火势攻击敌人,战败敌人。
五火之变,就是针对前文的人、积、辎、库、队而演化出来的变化和规律。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曹操注解说:“以兵应之。”
杜牧说:“凡火,乃使敌人惊乱,因而击之,非谓空以火败敌人也。”
这种方式是从敌人内部放火,要先派人潜入敌军,在敌人军营内纵火,火一旦烧起来,敌人就会慌乱,往外跑,我军要从外边埋伏好兵力配合火势,进行围堵,或者趁乱,冲进去攻击敌人。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杜牧注解说:“火作不惊,敌素有备,不可速攻,须待其变者也。火尽已来,如果敌人扰乱,则攻之;如果敌人始终静不扰,则收兵而退也。”
敌营中火烧起来而敌人士卒却镇静不哗,这说明敌军有所准备,这时候就停下来观察观察,看看是不是有诈,不要急于攻击,也不能火势正旺的时候往里冲,而应等火势烧到差不多了,再看有没有机会进攻,有机会则攻,没机会则撤兵。
作为将领,有战机则毫不犹豫的抓住战机,攻击敌人,没有任何的畏惧;,没有战机,或战机消失,则毫不犹豫的停下来,撤兵。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如果从外边用火攻,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准备好火具,具备行火的条件即可。
贾林注解说:“火可发于外,不必待内应,得时即应发,不可拘于常势也。”
杜牧说:“上文云五火之变须发于内,如果敌居荒泽草秽,或营栅可焚之地,即须及时发火,不必更待内发作然后应之,恐敌人自烧野草,我起火无益。汉李陵征匈奴,战败,为单于所逐,及于大泽。匈奴于上风纵火,李陵先放火烧断蒹葭,用绝火势。”
也就是说,敌人在草丛中,或军营的栅栏有可烧的,就要及时纵火,否则他们自己先将这些可燃物烧掉,我们纵的火就烧不过去了。
杜牧还讲了汉武帝时李陵的例子,李陵战败,被匈奴单于追着跑,匈奴于上风纵火,他就赶紧把周围额野草烧掉,这样匈奴的火就烧不到他那里了。
官渡之战,曹操听许攸之计,带兵背上火具烧了袁绍乌巢的粮食,也属于从外进行火攻。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俗话说:“风助火势,火乘风威。”
纵火,一定要注意风向,只有风向有利于自己,敌人逆风的时候才可以,否则没办法纵火。
杜牧注说:“如果是东,则焚敌之东,我亦随之攻其东;如果火发西,攻其西,则与敌人同受也。故无攻下风,则顺风也。若举东,可知其他也。”刮哪边的风,就从哪边放火,从哪边攻击,如果方向反了,就跟敌人一样被烧。
李筌讲了刘元进攻王世充的延陵之战正好注解了杜牧的这个说法,刘元进用火攻,令士兵把茅草于东方,烧王世充,王世充害怕的不行,准备弃营逃跑,就在这时,风向突然变了,王世充这边成了顺风,刘元进逆风,结果刘元进自己放火,把自己烧了,王世充趁机率兵掩杀,大败刘元进。
张预还讲了一种情况,他说:“烧之必退,退而逆击之,必死战,故曹操说不便也。”敌军遇火必逃,如果你将他逃跑的封死,那他必然死战,我兵势则容易败,所以一定要给他留缺口,一点一点吃掉他。
昼风久,夜风止。
这是讲一天之内的风势变化,白天风刮的时间长,到了晚上风就停了,上学的时候学过“狂风怕日落”的说法,都是经验之谈。
张预注说:“昼起则夜息,数当然也。故老子曰:飘风不终朝。”
“飘风不终朝”出自老子第23章,飘风,是旋风,这种暴风刮的时间不会太长,一般一个早上就刮完了。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最后,孙子总结说火攻与兵势的配合要把握好分寸,各方面条件要配合好,所以将领要准确把握各种条件,才能成功实施火攻。
放火需要人来放,风则是天在刮,不为人力所控制,还要控制好风向,同时,纵火还需要有火具,这些分寸都需要将领来掌控。
所以,分寸的掌握,节奏的把握,对用火攻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