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我个人实践感悟。
这是我从2011年开始一直辅导的一家位于三、四线城市传统制造业企业。这意味着人工成本低,但是也面临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大家知道,这几年传统制造业日子不好过。很多行业平均开工率不足70%,甚至亏损。不过这家企业逆势飞扬,2011年销售收入100亿,到2017年已经700亿,8年时间增长了7倍,每年增速20%以上。
怎么做到的呢?一靠雄心,二靠坚定不移地扩张战略。不过将雄心和战略从空中落到地面、将梦想变成现实的成功秘诀是:持续8年的管理提升,从2010年到现在。
很多企业扩张失败,不是没有雄心,也不是没有战略,就是缺人。遇到事情,找来找去找不到合适的人。能用的人就那么几个,翻来覆去地用。忙的忙死,闲的闲死。这几个人工作过于饱满,能力也难以充分发挥,结果就是人浮于事,效率不高。
企业要发展,就应该有方方面面的人才。有能冲锋陷阵的,就有能坐镇指挥的;有精于算计的,就有能排兵布阵的,百花齐放才是春。有高层的高瞻远瞩,也要有中层的鼎力相助,还要有一些骨干力量支持。
每年我们会在集团内确定几家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开展管理提升项目。这些项目范围非常广泛,从最初的组织调整、经营计划管理、制度流程梳理,现在已经进入基础工作管理,比如生产班组管理、安全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人力管理等。内容的深度也越来越深,从开始只设计方案为主,到现在工作重心已经放到了落实,通过PDCA,边设计方案、边实施、边调整。
通过这几年内部持续的管理提升,我自己有几个体会。
最大的变化员工意识的转变。记得刚开始推动这项工作,不少人对管理提升存在疑虑。一部分人认为“王老师,您说的都对,那些适合外企或者国企,或者适合一二线城市,我们这儿还有很多特殊的情况,所以不适合我们”;一部分人认为“王老师,您说的也许对,不过我还需要再观察观察”。在工作前期,大家在反思自己工作的问题时,看到的总是别人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政策的问题;在组织调整或者制度流程调整后,一旦出现了效率段时间降低,就马上就有人质疑:方案是不是错了。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如果新建一个组织,或者调岗到一个新单位、新部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对组织、制度流程梳理一下。到了年底,不少人会开始反思,今年我还有哪里有问题,行业里还有哪些新工具、新方法,我应该尝试用一用。遇到了问题,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是不是我哪里有问题,是不是应该找个老师问一问,学一学。
这种学习氛围建立起来了,思想态度转变了,一切都好办。
其次是能力的提升。在最初几年开展管理提升,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在设计方案上,一般方案要设计很长时间,怎么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怎么分工,一般有哪些管理理论,如何来结合实际,有不少争论,也有不少妥协。现在的工作重心则是放在实施环节。像在去年,有的单位一个月就把所有的方案都设计完成了,哪里需要调整,为什么调整,怎么调整的,都能说的一清二楚。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开展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持续不断地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优化。
举例来说,去年我们选中一家单位,这是集团的老工业,设备厂房陈旧,环境艰苦,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经过分析之后发现,制约企业发展的有几方面: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2014年后基本没有什么新产品;队伍老化,但是厂房陈旧,新人留不住;设备陈旧,费用很好,如何提高设备的效率;环保安全责任重大,进一步提高安全责任管理。据此确定管理提升的议题。在如何提高新人留存的问题上,采取以师带徒的机制。事实上,这不是新概念,但是企业执行好的不多。为了避免走形式,我们先选师傅,制定师傅的选拔标准,在全场具备资格条件的100多名师傅中选拔出18位师傅,然后匹配徒弟。为了避免走形式,要求师傅接受徒弟时,就要定学徒期的计划,每周人力资源部到厂里了解情况,每月开展评价,解决师徒反应的情况,同时对师徒进行考试。几个月的师徒期满了之后,进行评比。
最初,他们想的比较简单,就是选拔师傅,然后师傅教徒弟,最后评选优秀师傅。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协助他们增加了一些大数据的应用手段。在评比中发现,得分高的师徒,有这样几个特点,师傅个性开朗,会说会教;有的师傅不那么爱说话。我们对优秀师傅进行画像,进一步细化师傅评价标准。同时对优秀徒弟画像,来源、年龄、毕业学校、个性等,为下一步招聘做准备。
对于这些新加入的工作,管理人员也很兴奋。每次我们讨论之后,他们内部还要会再讨论一次,如何把这些新工具加入工作中。不紧掌握了工具的使用,而且增加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感情与交流。
通过一年的实施、调整计划、再实施,新员工留存率比去年同期增长,而且管理人员的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升。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