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货铺到消费者面前是营销的先决条件

营销从本质上来讲,有两个目的:一是将货铺到消费者的面前,二是将货铺到消费者的心里。在当下营销过度的时代,后者被抬高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企业主和商家都致力于通过广告和营销事件的轰炸来抢占消费者的心智,却忽视这样一个前提: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完成顾客价值的传递,而顾客价值传递的最后一环就在终端。正如宝洁公司所说,就算你的产品再好,广告再牛叉,如果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无法出现在他们面前,都是白搭。

在中国饮料界就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它就是娃哈哈曾经的老对手健力宝。

1984年,健力宝诞生,并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洛杉矶奥运会,一鸣惊人,被誉为“中国魔水”。接下来,健力宝通过一系列的赛事合作和广告推广,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碳酸饮料品牌,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两乐水淹七军”中幸存下来、被寄予厚望的民族品牌,却最终倒在了历史的洪流中(虽然几年前,健力宝重出江湖,但江山早已易主,此健力宝非彼健力宝)。

其失败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终端建设的忽视,要么缺货,要么脱销,在终端市场的铺货率极低。尽管广告把健力宝的品牌铺到了消费者的心里,可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没有及时出现,广告做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反观那些成功的品牌,无一不是在终端体系建设上下过大力气,王老吉、六个核桃、可口可乐、统一、康师傅……当然还有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