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坤作为《易经》首出的二卦,表明了天之高远和地之深厚,一切万物都在天地之间成住坏灭、生老病死。“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讲的就是乾坤二卦以及《易经》的易卦、六爻在位置上的差别,有高下主从之分。通过对“位”的体会,就要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在人事关系中知位、守位,不越位、不错位。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对这句我们讲得最多,实际就是易道的动静变化自有其恒常的规律性。认识易卦变化的吉凶祸福,要从刚柔阴阳二气在易卦中所处的位置和相互间的作用上来判断。这就涉及到我们刚才讲的一系列“得中”、“得位”、“乘承”这些基本原则。“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同群者孚,异群者应”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在同群之间相互诚信,在异群之间要相互呼应,这样才会吉祥顺利。我们把这个“孚应”的原则和上面“得中”、“得位”、“乘承”的原则结合起来,就可以对一个易卦以及它的爻位进行综合判断。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一个总结,说明乾坤二卦乃至于整个《易经》的群卦,并非是古人关在屋子里凭空臆想、主观发明创造出来的。易道在天地间是现现成成、清晰明了的。古代圣人用一种最简单、最朴素,同时又是最深邃、最完备的象数之理,来描述天地、天道的自然运化,同时将这种变化规律运用到我们的社会人事之中和人的精神内在变化之中。正因为易道的精神来自于天地变化的根本规律,所以它才能正确指导我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让我们在天地之间、社会人生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从“天尊地卑”一直讲到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我们说,易道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定乾坤。只要乾坤定了,一切都好办。
区分了天地,定了乾坤,后面才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些。天地乾坤产生变化以后,吉凶祸福也就有了一系列的判断标准和原则,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得中、得位、乘承和孚应。这些所有的变化,都不是我们主观臆测出来的,不是上古圣人坐在家里没事做,编了一些框框来耍。我们看到天上的日月星辰,的确是这样变化的;在大地上看到春夏秋冬、看到一年四季随着时间流淌,万物也都发生相应的变化,都是自然形成的。只不过,我们上古的圣人是从这些现象中总结出了易道的规律而已。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