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2016年年末,百度以一亿元的估值收购营销公众号《李叫兽》,年仅25岁的创始人“90后”李靖以副总裁身份入职百度,无疑在无数营销人中引发了强烈震撼。有人吐槽百度的脑子进水了,聘请了一个只会用理论包装自己的年轻人,有人怀疑这是百度在BAT竞争中逐渐落无奈中制造的一个自我炒作话题。
然而,勿庸置疑,新一代营销人正在占据中国几千万营销人曾梦寐以求的制高点。互联网公司依据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无疑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新与旧对立,传统与新锐矛盾,永远都会成为话题中心。
近期,由央视主导一期节目中,作为传统企业代表人物,明显处于下降态势曾经的中国首富宗庆后一席话,瞬间将所谓的新旧企业对立,彰显于各大财经媒体头版。然而,大部分立场是,认为宗庆后老了。一个已经没有话语权企业家的话,只会被拿来当作批判的靶子。
马云曾经犀利地说,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家实体经济不行了。当然,作为一个著名大嘴,马云的话曾被无数媒体从各种角度去解读去评论去蹭热点,本无足为奇。然而,数千万营销人应该思考,不是营销这个行业不行了,而是你的营销方式不行了。
新旧市场秩序交替,新旧市场模式冲突与混战,中国企业界正在焦虑着,而依附于中国企业的咨询营销行业,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们不再被视为企业导师而受到膜拜,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成了企业很多问题的承担者。过度营销正在成为企业界洗清自己的一个借口。
一部分企业和消费者甚至对“营销”一词产生了过敏性反应。我曾见过一位餐饮老板,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宣言:我不懂什么是营销,我全靠产品好。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营销手法?吃着肉被骂着娘,除了各国的政府,如此尴尬的场面,也只有营销人经历过吧。尤其是作为外脑的专业营销咨询工作者,一直面临着比企业内部营销人更尴尬的处境,他们要为企业诊断病症,并开出药方。当然了,如果企业能够靠自己内部力量解决问题,谁会愿意花那么多钱请一个外来和尚呢?然而,外来和尚经念得好与不好,并不全在于他自己的知识能力。他不但要解决企业本身存在的营销性问题,还要面对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方案效果到底能到哪一步,实在是无法按照某个模型来预测。我曾接触过很多营销人士,他们给出的方案或计划看起来很好,有的甚至已经在实施了,但仍然逃不了被企业抛弃的命运,其中各种因素实不足为外人道。
当然,也有一些已经很大牌咨询人,会以他们自己的品牌力来最终影响到企业方向性决策,这实在是少而又少。所以,多数咨询人就在这样一种困境中,“外表光鲜,内心苦逼”地坚持着。尤其是在当下形势不甚明朗、市场哀鸿遍野的经济下行期。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转型自己做了企业,将专业用在自己企业中,取得了不俗成绩。
作为“中国营销第一刊”,《销售与市场》自1994年创办以来,能够始终坚持“反映主流,引导潮流”的理念,正是得益于一大批营销咨询专业人士支持。他们将自己学到的国内外先进管理与营销知识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无数典型案例,让企业因此获得高速增长。曾几何时,杂志社的采编人员走访企业,听到市场部和销售部中高层管理人员说的最多话就是:我是看着《销售与市场》成长起来的。这于我们无疑是一种无上的荣光。也有咨询人无比心酸地说:你们杂志社就是有这样一种本事,让我们把辛苦从企业赚来的钱拿到杂志上做广告,然后再去努力赚钱。企业高管与杂志共同成长,而营销人也与杂志共同享受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红利。
然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改变,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使得杂志社对企业品牌和营销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品牌信任的背书。于是,营销人不得不另辟他途,重新梳理自己理念的传播方式。
当然,一直身处市场最前沿、嗅觉灵敏的营销人,对互联网时代营销已经在进行着条分缕析的研究。
曾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营销”的刘春雄老师经过对互联网企业深入观察,着重地说:互联网不可怕,可怕的是觉醒了的传统企业。其实,出身于互联网企业的营销人也不可怕,可怕是掌握了互联网思维的传统营销人。因为他们有深厚理论基础和扎实实战经验。从纯线上企业正在大规模向线下转移来看,传统营销理论已经度过彷徨期,重归正途。
新媒体时代,个人品牌重要性已经为广为认知。包括像王健林这样的大人物,已经会在公关部门策划下,以“年会唱歌视频”、“1个亿小目标”、“首富一日行程”等话题,打造一个话题超级IP,其传播量已经达到传统大众媒体不可企及的数字。
那么,以品牌影响力实现个人价值传播的营销人打造个人品牌,更是成为小众传播和社群传播时代不可或缺的一步。作为在中国快消品行业摸爬滚打20年的自称营销老鸟的陈海超,对自己目前状况的评价是:“外表不太光鲜,内心不太苦逼,熬了两年,已经看到了东方的太阳。”这也许正是很多营销人目前比较理想的状态吧。
与陈海超老师相识,最初是缘于工作,但由工作关系发展到成为朋友,也在于他豁达性格和踏实态度。每次与他通电话,他不是在去企业的路上,就是正在奔波于市场一线。他对于日化和食品行业洞察超越一般营销人认知,正得益于他日日奔波在市场最前端。
他参与过知名企业的典型营销案例,也做过小企业的单品上市,更帮助过名不见经传的小产品做到行业前列。2016年,他甚至打破传统咨询公司一贯提供方案式合作模式,进行教练式实战服务,这也是同行鲜有去做的。
本书中所列的案例,一些是他亲身参与过的,一些是他站在行业的高度对企业的分析洞察,无疑具有较高价值。所有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当他们成长为行业领导者后,他们曾经做法,无疑对后来者具有指导性意义。因为有些见解触及某些企业高层的意愿,也曾收到过企业的投诉,但这些插曲,正是企业现实的体现,也正是企业所需要反思的。不能听取建议的企业,是很难快速成长起来的。
所以,陈海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营销人,却也不是一个传统做法营销人。这也是我喜欢与他交流一些市场最前沿动态一个重要原因。在互联网营销初盛时代、在移动互联网霸屏时代、在微商疯狂的当口、在社群营销兴起的节点上,我们的选题中大都有他的见解。他并没有像一些营销大咖一样,提出一些看起来很时新的观点,而是一直忠实走在市场前沿、时时关注新动态新技术,并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莎士比亚的这句话,一直充满着争议性的被解读,但我希望,这句话对于营销人而言,就是一直在路上。
罗振宇在2017年的跨年演讲中说到,后真相时代,其实无关乎真相本身,只是立场、情绪而已。风口疾变的时代,营销人该做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做。
先做起来,其他再说。
中国营销第1刊《销售与市场》评论版主编 王巧贞
2007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