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大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对他人的爱。一个爱自己父母兄弟的人,也能够用心去爱他人。只要把这些想清楚了,并且能够付诸行动,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弟子规》是对人为人处世的教育,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处理人与周边关系。企业都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员工需要处理与同事、下属、上司、客户、企业的关系等。企业员工用好、学好《弟子规》,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一、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原文解释】《弟子规》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它教导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全文开篇给《弟子规》一个清晰的界定,那就是《弟子规》是圣贤的教育,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和兄弟姐妹友爱相处。这和企业中的员工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设想,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相处不好,怎么还能奢望他在企业中能够与同事们和谐相处呢?如果企业提倡奉献和感恩的文化,这类人肯定会以“切”的一声表达不屑。

现在的企业“利”字当头,对员工基本的素养关注的少之又少。在人员招聘时,更多的是看专业,看其工作经历,只要这些符合,就过关了,其他的事情认为都是“私事”,不会过问,认为与工作成效无关。其实,中国古代任命将相都要考察其人是否孝悌,汉武帝时设立了“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只有“根正”才能苗红,才能进一步光彩照人,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在企业文化形同虚设、整体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异的大背景下,拥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认同非常重要,这个基本的底线就是“首孝悌”!虽然企业特别强调展现自我、各尽其能,但如果在思想上,也就是企业价值观上没有统一,那企业的沟通成本会很高,员工的本位意识严重,表现出工作推诿、沟通难、投入不够、执行力差、效率低等。试想,如果一位员工基本的孝悌都做不到,他怎么可能对公司负责、为客户着想?

圣贤其次教育我们的就是“诚信”!“诚信”触痛了多少人的心,因为现在面临的危机就是诚信缺失。在社会上、企业里,“假、大、空”盛行,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企业做账内部的一套,外部的一套;酒桌上说的是一套,酒桌后做的是另一套;台上是一套,台下是另一套;对别人的要求是一套,对自己的要求是另一套;……更可怕的是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心里都会条件反射的嘀咕一下:这是真的吗?

 

一个欧洲的做保健品的企业,打算进军中国市场,计划选择网络销售其“高大上”产品,不建店面。我们告之要做高大上产品,必须要有上档次的店面支撑才行,只是网络销售很难取信于消费者。结果那位老外连问几个“为什么”,他的逻辑是我的产品真的好,消费者是能够识别的,是应该相信的。可是网络虚假的东西那么多,一般消费者哪有精力一个个去判断?诚信本来是中国传统的美德,现在已经成奢侈品了,倒让外国人惊讶,不知道是不是一个讽刺!

 

我们在抱怨诚信缺失的时候,也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的话又有多少是真的!所以,现代企业在学习《弟子规》时,眼光不能只向外看,而应该向内审视自己,从自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