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因为最后一个“重要”或“必要”的条件无法满足,使得之前辛辛苦苦所做的工作停滞不前,或者无法继续进行下去而功亏一篑。
例如,某家纺品牌专卖店计划在附近的商业广场开业时做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店长在制定促销方案过程中,曾以口头的方式通知商业广场相关负责人,将在广场上搭建活动大棚,当时也获得了管理方的同意。
而当该家纺专卖店备齐大量货品,加班加点在广场上搭建起活动大棚,紧锣密鼓准备投入促销活动时,广场管理方的相关负责人又突然跑来和店长说刚刚得到消息,商业广场开业当天会有省领导前来视察,并会参加剪彩等开业活动,在广场上搭大棚做促销活动会给省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必须立即拆除。
店长听到这个紧急通知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就傻眼了。促销活动的海报已经全部散发出去,大量的促销货品已经全部堆放在专卖店里,且一半以上都堆放在广场上临时搭建的仓库里。现在突然通知要全部拆除,该怎么办?取消促销活动,还是不理广场的管理方继续进行?店长心里乱成了一团。是不是当初送的礼太薄,让广场的管理方感觉不爽而故意刁难我们?因为当初只是口头上答应,没有签任何的书面合同或协议,才导致现在的被动。想到这里,店长又不得不花费一大笔“好处费”,好说歹说才说动广场管理方,求人家给两天的活动时间,并保证在省领导下来之前将促销大棚拆除干净。
活动原来的计划周期是一个礼拜,结果缩短到两天,对销售业绩的影响可想而知。事后,店长仔细想过这个活动的失败原因:方案具体细节的可行性考虑不足。一套再完整、再完美的方案,若缺乏可行性便无实际意义可言。那么,在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具体明确与可行性?
(一)从门店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作为店长,要想规划好的工作有实质性的提升,首先,应该避免养成拍脑袋制定工作计划的习惯。特别是在和第三方产生合作关系的时候,无论是否牵涉利益纠纷,也不管牵涉其中的利益大小,都不能以口头的形式去约定,一定要有书面的协议,以免突然发生变故,影响合作效果。
其次,在制定具体明确的工作计划之前,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仔细分析并确保计划的真实可行。
影响专卖店日常经营和管理的实际因素有:门店工作人员的安排、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品牌知名度的大小、产品质量的好坏、该地区人群消费水平的高低、同行业品牌专卖店的区域竞争激烈程度等。
有不少店长在制定重要工作目标计划过程中,在考虑如门店地理位置和产品质量这些对销售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时,依然会带有很“感性”的想法,相信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常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样的观点来说服自己,然后制定出一个自己无法完成的目标。当目标制定出现问题时,计划中的很多流程会受到影响,阻碍工作推进。当一个人仅凭满腔的热情,面对一个自己明知无法完成的目标在冲刺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感性”的店长一定会想:虽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但只要我每天都保持百分之百的热情去投入工作,即使完不成目标,也会通过努力实现离目标越来越近。可事实上呢?一个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时间长了总会因为这事或那事而磨灭工作的激情,不可能每天每时每刻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当三分钟的热度慢慢退去,因制定的目标无法完成而影响销售业绩,继而被扣薪水的时候,“感性”的店长就会后悔当初没有经过大脑而制定了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
“理性”店长一般不可能一拍脑袋就给自己制定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工作上的进步和提升都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在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的时候,“理性”店长一定会综合考虑影响门店销售里里外外的因素,仔细分析目标计划达成的可能性。如今年的门店业绩比去年提升了10%,那这10%的提升在什么地方?除门店的地理位置不变外,是因为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了?节日的促销活动做得好?产品质量提升而受到消费者青睐?还是因为哪几款商品畅销?某次团购成功?
只有通过具体的分析,找到门店经营好坏的原因,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计划,才能使目标更容易实现。目标越容易实现,门店工作执行起来才更能给店长和团队成员带来成就感。
(二)目标的制定力求“有据可依”
在制定重点工作目标的过程中,除了做到“从实际出发”外,还要做到“有据可依”。特别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店长若不会简单的数据分析,并从分析结果中得出想要的结论,将很难把一家门店经营管理到位。
专卖店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以及每个节假日促销活动的销售数据,店长是否都精心分析过?每个员工的日常销售业绩和参加活动的销售业绩等数据,店长是否认真看过并分析过?店长除了分析销售数据,还有什么对门店经营和发展有用的数据可以拿来分析?
张某决定在南大街开一家服装专卖店之前,曾连续三个月在南大街附近做调查。南大街一共有8家比较知名的品牌服装专卖店,其中5家女装,3家男装。在那三个月里,张某做了件最疯狂的事:在每家服装专卖店的门口附近蹲守,统计进入每家店的客流量,且每家门店的蹲守次数都是5次(5天),节假日除外。然后把统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决定开一家中等价位的男装品牌。
张某在蹲守过程中发现:女装专卖店的日常客流量比男装专卖店要大很多,但成交量不高,很多女顾客都是进店逛了一圈就两手空空走出来,很快又到另一家女装专卖店;男装专卖店的日常客流量虽然没有女装大,但很多进店的男顾客,或者有女顾客陪同的男顾客,一旦进店,成交率都很高。
最后经过分析,张某认为开女装专卖店在这条街上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而男装专卖店相对来说机会还是有的,只要商品的价格适中些,商品的质量好一点,款式时尚潮流一些,发展的空间肯定比女装专卖店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