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忍不拔

时间已经来到1913年11月初了。在接着讲述之前,有两件事值得一提。听到泰米尔姐妹们在纽卡斯尔被判入狱,住在德班的法蒂玛·梅赫塔布女士(Bai Fatma Mehtab)坐不住了。结果她带着七岁大的儿子与母亲哈妮法白(Hanifabai)一道跑去沃克斯鲁斯特,设法被捕。可是政府却放过孩子,只把母女二人抓起来。在审讯室,警察让法蒂玛女士按手印,她面无惧色地断然拒绝受此侮辱。她和母亲二人最终被判入狱三个月(1913年10月13日)。

母女二人入狱之时,罢工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从矿区赶往查尔斯镇的有男有女,络绎不绝。其中有两名妇女抱着襁褓里的孩子参加,结果一个孩子在路上被晒坏夭折了,另一个在妈妈蹚小溪时失手掉到水里淹死了。但这两位勇敢的母亲并未垂头丧气,而是继续前行。其中一位说了:“逝者已矣,我们不能为他们终日哀伤。我们要为活着的人奋斗。”(P.451)在穷人中我经常发现这种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这种纯粹的信念,真知灼见。

查尔斯镇的男男女女也是以这样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排除困难,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毕竟我们是为了抗争才来到这个边境小村。人若求平安,只能在内心深处找寻。而此际身外周遭都昭示着“此处无平安”,170一如当年的以色列。也正是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之际,米拉巴依171面不改色欣然将毒酒举至唇边;苏格拉底在幽暗的禁闭室内拥抱死亡,将平安的秘籍传给他的朋友乃至后世的我们:内心深处寻平安。

在如此妙不可言的安宁笼罩之下,非暴力抵抗者安营扎寨,不去担忧未来有何艰难险阻。

我向政府写信,说明我们入境德兰士瓦并非为了在此安家落户,我们这么做只是对部长的背信弃义之举表示抗议,只是为了展现我们对丧失自尊的万分悲痛。如果政府能大发慈悲,在查尔斯镇就逮捕我们,也省得我们操心。但如果政府不逮捕我们,而我们有人私自进入德兰士瓦,那就不是我们的责任了。(P.452)我们的运动光明正大,谁都无私利可图。虽然我们也不想有人偷偷进入德兰士瓦境内,但也没法为所有人的行为负责,因为我们要和数以千计的陌生人打交道,而我们只会以爱号令众人。最后,我向政府保证,我们不会让劳工针对印侨的其他冤屈参与全面抗争,所以如果政府取缔3英镑人头税,罢工就会停止,劳工们就会回到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