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哆哩产品一直以来都是以个性、搞怪的形象出现,近年来,其广告也非常另类,但经过数年营销和推广,其销售还是不太理想。产品换了新包装后,据资料显示,销量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网上也出现了很多分析猫哆哩的文章,谈品牌、谈营销,褒、贬之声都有。在这些声音中,对产品、品牌的分析或多或少都有可取之处。不过,我认为还不够完整、不够深入,还没有找到品牌营销诊断的要害。到底是什么制约了猫哆哩快速上量,或者猫哆哩营销的瓶颈在哪呢?
(一)品牌和消费者
品牌是用来和消费者沟通的,标准是打动消费者,就是“拨动消费者的心弦”。品牌是打在消费者头脑中的“烙印”,是对企业和产品的“承诺”。
从品牌规划的角度分析,猫哆哩品牌定位为“中国首款休闲解压食品”,定位比较独特,有较强的差异性,至少其他休闲食品没有这个诉求,更重要的是,猫哆哩从精神层面突出定位。从系统性看,品牌规划不够完整。猫哆哩的品牌个性是什么?猫哆哩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现在,只剩下广告口号“嘴闲着,特危险”。这句广告语本来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关键是和“解压”紧密地联系起来?产品、品牌和“解压”没有关系,品牌定位和传播不一致。从消费者角度看,猫哆哩的产品和品牌开始的时候有很强的吸引力,有个性、有特点,但是时间久了容易让人厌倦,因为个性的东西很难有持续的热度。
我做了一个调查:在90后和80后末段的受访女性消费者中,知道猫哆哩的数据是100%,购买过猫哆哩产品的数据也是100%,但你不要高兴得太早。6人中,只有1人现在还在零星地购买(频率已经很低,一个月买一包左右)猫哆哩产品,其他人很少买或者基本不买了。看来,很多消费者就是以前觉得好玩才买的,受广告的影响较大(以初中、高中学生为主)。
调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猫哆哩的定位传播有问题。“解压”并没有让目标消费者接受,更不要说打下“烙印”了,需要解压的人是上班的白领,她们在上学时买,毕业后需要解压却不买猫哆哩产品了。二是消费人群有问题。目标人群定位年龄偏大,而且随着核心消费者年龄增大,目标消费者不再重复购买,没有目标消费群的积累;对新进人群的传播方式也不合适。
(二)竞争对手和市场
“中国首款休闲解压食品”跳出了传统的休闲食品的红海,与竞品有很强的区隔,但很遗憾,没有进一步发掘和演绎这种差异,使“解压定位”流于形式。
产品上,酸角果派是云南的特产,以前做特产的思路是在本地卖、旅游的人消费或者买回去送礼等,但猫哆哩在云南以外的地方卖,还做成时尚的休闲食品——多好的策划和创意,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最后,从企业战略上看,把一个特产做成时尚产品、走出云南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想法,如果做特产,永远也做不出大市场和大品牌。
(三)产品和产品线
猫哆哩品牌所属的甜馨食品公司表示:想通过包装设计创新突破地理区域的限制,把网络流行语印在包装上,有些话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有些话能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现实生活气息,还有一些话可以让人们在调侃中放松心情。作为新产品和消费者首次见面,或者作为一个新品类,猫哆哩确实做到了。
从产品看,初次看到其包装的感觉很好,但久了就会厌烦,毕竟包装不是每天换。猫哆哩可以靠包装的新鲜感获得尝试消费,但时间一长,新鲜便感没有了,自然不会刺激和保持重复购买。因为产品就几种,包装上面的“个性口号”就几个,看久了自然没感觉了。包装的印刷企业不可能每月都换,因此,这个个性,现在倒成了“劣势”。
在陈列上,正面陈列产品看不到“标语、口号”,反面陈列又看不到产品的真实面目,陷入两难境地。虽然改了包装,但我认为是败笔,不仅看不到产品实物,连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形象也忽略了。
产品线做得有点杂。可能也是没有办法,产品线单一不能形成合力,也不能保证上量。但总得围绕核心定位做产品,酸角的刺激可以说是解压,但其他的山林果派、西番莲果派还有这个属性吗?如果围绕酸角开发系列产品,会不会更好呢?
猫哆哩新产品上市,对口味做了较大的调整:趋向大众,走向了普通人群的口味,大幅度地降低了酸味。口味虽然大众了,可是和其他产品相比没有差异了,“解压”的品牌定位和产品的属性也没有了依托和支撑。
这也许是猫哆哩最难解决的问题:小众口味做不大,大众口味没特色,而且还和品牌定位冲突。
(四)渠道和终端
渠道还是商超和便利连锁渠道,主渠道应该没有问题,但一些商业区、办公区、学校、高校等旺区、旺点要保证很高的铺货率才行。
可能是产品线和组合的问题,猫哆哩的陈列、出样总体显得单调、没有气势,显示不出一个个性品牌的强大终端魅力和气场,可以做一些特殊的主题陈列。
(五)广告和推广
《送别》版本广告和猫哆哩的定位不吻合,广告创意和策略没有诠释“解压”的定位,而是打出了感情牌。
企业方及食品界人士几乎都认为,这个广告的影响力很大,提高了知名度。我想说,这恐怕也是品牌管理不专业的体现。
我认为,《送别》版本广告的传播基本无效,而且还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猫哆哩产品已经过了宣传知名度的阶段,不缺知名度;二是有恶搞意思的广告,提高知名度的传播可以做,但要注意时间段,播出的时间跨度和频次都要测算好;三是该广告的受众和之前的目标消费群已经发生了变化,企业似乎全然不知。
现在,猫哆哩的核心消费者已经年轻化了,大概集中在16~25岁,而且核心的消费群体甚至在上初中、高中。因此,公交系统已经不是核心的传播载体了,年龄稍大的人因为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这样的恶搞广告还会招致他们的反感,成都市场的例子就是最好的佐证。
推广、活动,如成都市场的一些主题活动,在知名度的传播上没有问题。但总是围绕知名度做推广,猫哆哩的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实在有些惋惜。
总体上,猫哆哩能在竞争激烈的休闲食品市场中脱颖而出,将一个特产做成时尚产品是一个奇迹。打造新品类、塑造新定位还算有创意,而且也是成功的。可惜的是,定位没有真正落实下去,消费者没有“解压”的概念,不得不说这是品牌管理和传播管理的一次巨大的失误。
对消费者的研究和跟踪不敏感,实际上,消费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却浑然不知。猫哆哩为什么做得不够大?为什么这么多年成绩依然不理想,除了品牌、传播管理的问题,还有两个关键的、与消费者相关的问题:一是猫哆哩酸角果派的口味不适合大众口味,也就是说,酸角口味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大众口味。二是消费者年龄从20多岁变成10多岁,年轻化趋势很明显,但宣传、营销渠道、推广等都没有及时跟上变化。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重新审视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围绕酸角产品开发和改良新产品,而不是一味地炒作、恶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