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换挡的驱动力是由以下六个机会点构成。这六个机会点就是主流机会。做产品首先要抓住主流的机会。市场里永远不缺产品,永远也不缺产品的机会,但是一定缺用主流的思维去打造主流产品。把握市场转换的机会点,对未来产品的思考会非常有帮助。
第一个是购买力换挡的机会。这一次的购买力换挡,是以食品升级为主。我们这个群,很多就在做食品的升级与换挡,从生活必需品的米面油到可选品的烟酒茶。需求转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今天至少有一部分的消费者,正在成为消费的主流。按照不是精确的测算,至少有三亿左右的人群。
这群人的消费特点是什么呢?他们对过去的三低产品(低价格、低品质、低成本),已经开始无感了。这群人的新消费特点是,对价格的敏感度开始下降,他对品质的挑剔度开始提高。这点大家都看得非常清楚。比如方便面品类的主流换挡,有的人说是统一的“革面”。我说不一定,代替康师傅,包括统一方便面的不一定是革面,也许是冷面快餐,是冷冻食品,是微波加热的冷链食品,它们更加原汁原味,口感也更好,营养更高。
主流换挡的第二个机会点,是需求热点的转移。我们一直讲,需求永远存在,但是需求的热点却每年都不一样,每个时间点都不一样。做营销如果只是谈需求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谈需求热点。需求热点在哪里,我们才去把产品跟这个热点进行挂接和链接。最近这几年,中国社会需求的热点在向什么方向转移呢?我认为中国社会需求热点有三个方向:
一是由实物到体验。即服务类的产品,体验性的产品将大受欢迎。比如主题旅馆民俗等,包括改善空气质量的这些产品。
二是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文化批评是不允许的,但文化娱乐是非常繁荣的。比如电影市场就快速的扩容,包括教育培训的“好莱坞大片化”。罗辑思维这次搞的“和时间做朋友”,把过去的冷冰冰的商务变成娱乐式的好莱坞大片。因为中国的创业者太多、太无助,需要精神解压。
三是绿色自然化的产品,就是将工厂变成花房,在花房里开餐厅,农家乐、生态餐厅等这些城市周边的休闲产业。这是需求热点转移的三个比较大的方向。如果在这三个方向里面去寻找机会,相对来说风险就会小一点。
资本是精明的。中国的热钱比较多,资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资本的嗅觉非常灵敏,美女都会跟着资本一起跑。所有发生主流转档的行业,也都是美女热衷、集中的行业。
第三个机会当然是技术创新。特斯拉还没进中国时就能看到,这种产品一定会改变整个汽车行业的基本观念。乐视TV也是属于技术驱动的。这些新产品,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类的产品带来的机会很大,是敏感的抓住了技术创新的换挡机会。
第四个机会是新渠道创造的新消费形态的机会。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现在的基本渠道格局是“三个世界”。
第一个世界就是所谓的传统的线下的世界,就是实体店的世界。就是最近几年,一直是一个10%打败90%的问题,也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10%的电商(第二个世界)把90%的主流线下零售店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这是线下与电商两个渠道。第三个渠道是社群电商。这是我所说的三个世界。
林翰老师的通路快建也是一个新渠道。林老师的渠道既不在实体世界,也不在电商世界,而是中国一群创业者,一批新的商业外行杀入各个品类的大军,通路快建在过去五年里面所培养形成的这一批创业者大军,是一个大的渠道机会。
渠道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主要的是很多人对它的认识错误,是一种“取代式思维”,诸如电商来了,实体店消亡、渠道商消失这类错误论调与无谓争论。各个类型的渠道,除非失去潜力,才会被替代,或者被慢慢的淘汰。只要它还具有商业价值,就不存在哪一个渠道把另一个渠道替代的问题。电商不可能替代线下,社群不可能替代电商。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要去客观、充分的认知新渠道所带来的新消费形态的机会。
这些不同的渠道在创造不同的消费形态。在这些不同的消费形态里,各自连接了一群人。即使这群人也在其他渠道里面消费,但是他们在包括杜子建和林翰老师的渠道里面,他的消费形态是不一样。这些新消费形态,反过来会催生出一些新的产品,就会给新产品诞生提供机会,比如面膜在社群电商里面成为销量最大的产品。因为女人更喜欢分享,女性社群的黏性超过男性社群。
今天的所有渠道,都有了“电商化”这么一个基础架构,打通了支付、快递、媒体等,过去阻碍销售和阻挠营销的门槛。新的世界,尤其新的渠道环境,酝酿的产品机会更大。某种意义上来讲,不管主流换挡产品怎么变化,如果不能跟有效渠道相结合,也是等于零。认知新渠道机会,并且能够用“创新方式”把这些渠道机会整合起来,把产品导入的企业,可能会更有机会成为主流换挡的领军者。
第五个机会是品类变迁的机会。这也是一个基本呈现的事实。尤其是在生活必需品里面,机会会更大。过去中国人的基本生活满足(温饱到小康),是被双低产品(低价格、低品质)所满足的。在未来,品类变迁的真正驱动力,又回到了新的生活必需品,即米面油猪肉等等,这些消费量巨大的生活必需品的品类,是真正的主流。像杨林总的无抗猪,就是具有成为未来新主流产品的机会。
第六个是心智换挡,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人受“物质决定精神”二分法的这个教育很久,每次谈到心智,都要把心智当作是一个镜子来看待。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常识非常清楚:人是文化符号的动物,人是观念决定行动,而不是行动决定观念,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在观念决定行为的条件下,心智的变化,当然是影响消费的最核心驱动力。跟心智有关的所有因素,比如教育水平、媒体接触的环境,这些都不是物质决定精神的问题,而是按照波普说的,精神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精神(心智)有它自己的逻辑。所以在主流换挡的机会里,我们要特别强调心智换挡给整个市场带来的机会,尤其是在审美、游戏、关注度、社会关系等核心方面,给未来产品研发带来的巨大的机会。
关于心智换挡,我就举黄太吉的例子简单说明一下。黄太吉的煎饼,先不要去管它这个好吃还是不好吃。我一开始也是从好吃去看它的。但现在看来,简单地从好吃去认识这个商业物种,不一定正确。比萨(必胜客)这个产品在中国有20多年了,中国人有几个人喜欢吃比萨饼?对不起,你喜欢不喜欢,必胜客里照样有。煎饼果子也一样:口味差异必然大,评价也一定会分歧很大。
煎饼果子作为一个品类,不是由某几个人说好吃和不好吃决定的。黄太吉把地摊手工食品,已经变成为规模化工业制造食品。黄太吉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绝对不是因为它比地摊煎饼果子更好吃。做得比别人好吃,那是传统食品企业的路径。黄太吉所走的完全不是好吃的路线,而是典型的心智换挡的机会:你到黄太吉这个煎饼店来不是来吃烧饼,是来思考人生的。这是它的段子,代表了新人类的一种精神。我们不要去小看这种精神(或者精神病)人群的规模和他们的购买力。范军老师提到过的鹿晗,鹿晗的世界我们这个群里的大部分人是不可能进得去的,人家也不带我们玩,我们甚至都利用不了人家。但是,我们能否认鹿晗粉丝或社群的购买力吗?能否认它巨大的消费能力吗?
在六重巨大机会的作用下,中国市场在转折点上。过去的行业老大,那些靠低成本、低品质、低价格,再依靠渠道和媒体的垄断实现规模的企业,即使丧钟没有敲响,增长恐怕已经封顶。而成本高一点(这个成本高不是绝对的高,是相对的高),但是品质是比较高的,价格又比较中档的这类产品,我们叫它新大众情人产品,这类产品一旦出现,就会光芒万丈。
我以亚朵酒店为例说明。我是群里第一个住亚朵的吧,耶律胤给我办了一张铂金卡,在杭州第一次住,不久又住了南京的第二代店。不管它是几代店,我发现,亚朵的产品模式、消费体验性,符合旅馆业新主流产品的很多特点。所以并不奇怪,在亚朵购买力所能够影响的这个人群里面,入住满意度,包括重复购买非常高。这种就是典型的新大众情人产品。亚朵目前跟如家等还不是一个体量级别,但是可以看到,亚朵酒店这样一个新产品出来,对整个住宿市场是有震动的。